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eblog >  上師駕到 >  發心與成果

陳果齊

陳果齊,原名陳漢榮。曾任刑事偵緝警長,期間遇見不少奇異個案,於八四年辭職全身投入鑽研人生命理哲學、玄學,尤其是佛學。九五年間由正統藏傳佛教南卡官促法系之法系主持人吉巴活佛正式封陳果齊為「貝瑪迦密典正寧波車」之殊聖寶上師之法位。
發心與成果
發表於 05-12-2014 12:06 AM
人開始學佛時,也會有一個目的,這個動機就是一股原動力的中心,當作出每一種行為時,都往往環繞著它,這個動機,就是所謂「發心」,在名稱上通稱為「菩提心」。所謂學佛也好,修行也好,無論在一切聞、思、修的過程中,無不以這個發心為基礎,基於為解脫自己及別人的痛苦與煩惱,基於為建立自己及別人的真正無苦之極樂為目標。這是學佛與修行之總方向。 佛法中所謂譯出的超常智慧,實足以趨向及達成這清淨無垢的目標之根、道、果。所謂「根」,是指煩惱與解脫之基礎。換言之,煩惱或從煩惱中解脫,是出自同一源頭。這個源頭是來自於我們對每一個現象或一件事情的「觀念」。例如我們在味覺上,品嚐到一些所謂甜、酸、苦、辣等之感覺。在視覺上,我看到一些所謂高低、大小、長短等等不同東西。從聽覺中,聽到一些所謂悅耳或嘈吵等不同聲浪。從嗅覺中嗅到一些所謂香或嗅等不同氣味。從身體之觸覺中,我們感受一些所謂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覺。故此就會出現所謂追求那些喜歡或排除那些厭惡的舉動。這些種種不同的觀念,是來自世俗環境中客體境象,與我們心中主體觀念,兩者間所出現的相互反應。而這些相對性概念,自然地被判定於某一「限境」之中,久而久之,我們這些所謂世俗概念,已被根深蒂固地予以接受,此同時亦把它當作判斷一切事物的準則與方式。假如當把某一現象推入某一個限境中,我們對某一「觀念」的看法,再沒有別的思維,換言之我們的智慧就受到局限了。 而佛法中所演譯的超常智慧是無限的;在究竟層次上是超越了觀念的極限,心靈空間只有在這種沒有限制束縛的條件下,才可以覺知道什麼是解脫。 故此,所謂「根」就是要洞悉這些世俗上所謂相對觀念,在究竟層次上直接觀察其本質,換言之就是相對真理與究竟真理之互相融匯。解脫煩惱之根也在於此。 所謂「道」,是指一條路,是需要正確而有效的方法,邊走邊累積那些正確而有效的正面成果。在這裡所謂的成果,是指將來成佛的兩種主要條件,一是福德,一是智慧。換言之,在這條道路上前進,是不斷地將福德與智慧累積,直至圓滿具足為止,其最後所得之「果」,就所謂證悟成佛。 究竟,先前所提及之「發心」,與其後所談論之「根、道、果」。兩者間又有何相關呢? 所謂發心,是沒有時間之局限,因為每一個人,當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會經過這程序,無論是屬於顯著性或者是潛伏性,都會預先定下了去完成這件事之目標。當引伸至學佛過程中,無論是聆聽或鑽研法理,思維法義,又或實踐修行。假如是沒有本著別的俗世動機,例如為建立私人名譽地位,為爭取更大的金錢物質與回報,為著學來更多東西在別人前炫耀等,相信這條學佛修行之路,是很平坦易走。相反地則會為自己的前途,不斷築起更多障礙。當要不斷地 這些障礙清除的話,相信已損耗了不少精力。 這時候,我們學佛修行的佛子,應該要把這些干擾放下,以最純潔最清淨無染的心來修行,那麼解脫的體證當下間便能領會。 經常遇到一些學佛的人,抱怨自己已經努力修行但仍未見任何成果。其實成果並非決定於別人,而是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完全合乎因果定律。假如仍未見成果的話。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並未付出足夠的努力。或是自己修行心態或修行方式可能有所偏差。故此凡修行人,時刻要留意自己一切身口意的動機,「發心」是決定成果。而正確成果是建立在純潔清淨發心之基礎上。 真修言行共發菩提心齊渡眾苦 果齊致心來勸請‧願眾並發菩提心‧ 自渡渡他渡苦眾‧渡世互愛不紛爭‧ 佛仙神聖無分別‧願聖同途救眾生‧ 慈佛捨己能割肉‧凡夫多存騙害心‧ 若具人身無人性‧雖生人世未算人‧ 假作修行心不正‧心墮修羅及傍生‧ 慈航渡世為本願‧儘管笑罵無愧心‧

閱讀(4379) 網誌分類: 開示錄


昔日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