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只能回味 2017 年 07 月 14 日

梁家權

資深新聞工作者。飲食文化著作有《尋找失落的菠蘿油》、《沒有粉絲的碗仔翅》、《食蛋撻的路線圖》、《麥芽糖的黐纏往事》、《苦路救星陳皮梅》、《當油炸鬼變成老油條》、《天橋底的牛丸》。

炸豬扒不是維也納名食

看着眼前的炸肉排,有人已急不及待下判語:「哦,維也納炸豬扒!」很多來維也納旅遊的香港人從報章、雜誌及旅遊書推介,炸豬扒是當地名食,是策劃行程必然的項目。不過,誤會了,這塊成年人手掌般大的不是豬扒!(見圖)

須知道身處的是全維也納歷史最悠久的高級餐廳Griechenbeisl,出品是正宗Wiener Schnitzel。「Wiener」是維也納,「Schnitzel」是炸肉排,字面上沒有說明是牛肉抑或豬肉,但正宗Wiener Schnitzel都會用牛肉,而且一定是小牛肉。所有肉排中,牛肉比豬肉貴,軟嫩的小牛肉又比肉質粗硬的成年牛貴,所以只有高級餐廳才做維也納炸小牛肉排。

奧地利法例本來規定用豬肉做的必須註明,並且統稱為Schnitzel Wiener Art,即是「維也納式炸肉排」。絕大部分的中低檔餐廳都用豬肉,有良心的會在Wiener Schnitzel之後標明是豬肉,走精面的當然沒有加上說明。敢說很多去過奧地利的遊客,以為吃到「名店」的炸豬扒便是寶,誰不知是吃了二流維也納式炸肉排,而非真正的經典名物。

說回這家一四四七年已開在市中心舊城牆上的古老建築內,至今經營了五百七十年。說來餐廳還不及建築物古老,建築物本身根本是國家級受保護古蹟,早在十二世紀已經存在,而且飽歷戰火蹂躪!六十年前一次翻新工程,無意中在牆身中發現三個鐵球,經考古專家研判,相信是十五世紀土耳其人入侵奧地利時攻堅的炮彈。

在馬車當道的時代,為了防止馬失前蹄「失事」,馬車車轆擦牆撞壆毀壞城牆,於是在牆身種了石躉,與今天全世界道路的防撞欄概念一脈相承。說來奇怪,不知是這些石躉硬淨,還是馬車車手技術了得,抑或馬兒醒目不想撼頭埋石躉,很多石躉至今居然仍完好無缺。來Griechenbeisl餐廳,嘗美味之外,的確可憑弔古城牆建築發思古幽情。

Griechenbeisl原址開始時是有住宿的客棧,到了十七世紀有大量的希臘人來維也納做生意,而且大部分都在附近的Fleischmarkt「鮮肉市場」活動,靠近市場的客棧自然成了聚腳點。店子索性命名為Griechenbeisl,翻譯出來是「希臘小棧」,並一直沿用至今。

五百多年來,有多少名人在這餐廳用餐,在餐廳內一個房間會找到一點線索,這房間牆上遍佈各國名人政客,以至現代電影明星的簽名:舒伯特、約翰史特勞斯、小約翰史特勞斯、莫扎特、貝多芬,連馬克吐溫在維也納期間亦住在餐廳的二樓,是餐廳常客。

面是人家給的,名須人家同意才可簽,別夜郎自大擅自在牆上或天花留下污名,架是自己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