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新聞專題 2020 年 09 月 10 日

含鈉稱無鹽 疑有禁用色素 食安監管過鬆 零食標籤大混亂

本港不少零食店以引入歐美、日韓以至東南亞等世界各地零食作招徠,但不少包裝上的食品說明只有原產地文字,未有貼上中文或英文標籤。食安中心過去兩年多,只檢測過一萬八千四百多個預先包裝食品標籤,作出一百零九宗檢控,但市面的食品標籤問題仍十分混亂。
本刊巡查發現,最少三間連鎖零食集團,合共超過二十款零食疑違反食品標籤說明,按其原產地文字所列資料,有食品疑使用本港禁用色素,亦有「無鹽果仁」的鈉含量高於官方的「無鹽」標準逾三倍。
有業內人士拆解,零食店直接進口海外食品,為了鬥平或盡快促銷,不時出現無依法貼上法定標籤說明;甚至有人認為,被揭發後遭罰款,成本比貼標籤低。

不少零食店以出售不同產地的食品作招徠。

 

「小學開始就發現有食物敏感,食含有堅果類食物就會起紅斑、眼腫、甚至唞唔到氣要入急症室,所以買零食時一定會睇包裝食品標籤。不過零食店近年多咗好多無中文或英文說明的零食,只得日文、韓文或泰文之類,睇唔明有咩成分。從包裝圖案估的話又好危險,見過有德國進口朱古力,包裝上冇堅果圖案,以為係純朱古力,買了打開才知有果仁。」二十多歲的阿昭說。
本刊早前多次巡查市面不同零食雜糧商店,發現最少三間連鎖集團,旗下店舖所售食品,部分未有中文或英文食品標籤說明,共涉及逾二十款零食。兩間集團分別有四款及五款零食未有貼上中文或英文食物標籤,涉及零食種類包括魚乾、餅乾及糖果等,相關包裝上只有日文、韓文或泰文。
至於在本港擁有逾三十間分店、聲稱主銷歐美、日韓及東南亞等地貨品的連鎖集團,就有十一款包括蛋糕、朱古力、米餅及餅乾條等零食,無貼法定食品標籤說明,逾半包裝上只有日文、其餘則分別為韓文及德文。其中一款零食包裝上以日文印有「着色料(紅麹)」字眼,跟本港禁用色素「紅麴」寫法極之相近。
根據《食物內染色料規例》,紅麴色素在港不可作食用色素。任何人出售含有並非准許染色料的食物供人食用,一經定罪,最高可被罰款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按食安中心報告,紅麴發酵期間所產生部分物質與某些降膽固醇藥物成分的化學性質相同,食用含該物質產品或會影響血液內膽固醇水平甚至引起肝中毒。

 

 

 

 

海外零食包裝上的食品標籤均用原產地文字,無中文或英文 說明。

 

有來自德國的食品,未有貼上法定食品標籤,消費者不懂德文就無法查閱食品成分。

 

有零食以日文標示「着色料(紅麹)」(紅圈),寫法跟本港禁用色素紅麴相當接近。

 

無鹽果仁鈉「超標」

即使貨架列有中文食品名稱或描述,食品為英文包裝也要留神。本刊比較三間集團所售「無鹽果仁」,第一間有一款在貨架中文標示為「無鹽雜果仁」,但貨品英文描述卻是「Unsalted」,意思為「無添加鹽」。
再細看貨品包裝上的英文標籤資料,列出每一百克鈉含量為二十二毫克,比政府推行預先包裝食品「鹽/糖」自願標籤計劃,所定「無鹽」、「無鈉」的鈉含量標準五毫克,超出足足三倍多。記者以顧客身份向店員查詢該果仁是否無鹽?店員說:「係呀,呢款果仁無鹽o架。」當記者追問為何包裝上列出果仁鈉含量相對高,店員則表示不清楚。
另外兩間連鎖集團所售的「無鹽果仁」,一間的貨品包裝上標示一百克鈉含量為零,另一間則在貨架中文標示為「無鹽焗」,相對清晣。
「一般來說,食品含有的鈉多數都是從鹽而來,如果英文聲稱Unsalted,即製作過程中無額外加鹽,不代表食品本身無鹽,但這種情況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就會好易混淆。」中文大學化學系前講師鄺士山說。
本刊向食安中心及海關查詢相關食品問題,了解三間連鎖集團有否違規。食安中心發言人回覆說,正跟進相關食品問題,強調在港出售預先包裝食品,須以中文或英文,或中英文兼用列出保質期及營養成分等,否則可能違反《食品及藥物(成分組合及標籤)規例》,最高罰款為港幣五萬元及監禁六個月。
發言人續說,由一八年至今年七月已檢測市面超過一萬八千四百個預先包裝食品標籤,並作出一百零九宗檢控,包括違反聲稱「無鈉」食品,同期抽取約六千個食物樣本作染色料測試,當中一個樣本未能通過檢測,已要求分銷商停售。至於海關則不評論個別案件。
其中兩間連鎖集團「價真棧」及「食神伝說」均承認相關貨品需要另外張貼成分標籤,相信是負責職員「漏貼」。價真棧回覆說:「就每款新貨,總公司會有專職同事檢查貨品所列成分是否符合香港法例,如不符合,會有專職同事製作好成分標籤,並與貨品同步送到門市,由店舖職員張貼在貨品包裝。」

 

 

 

 

 

有零食在貨架以中文標示為「無鹽雜果仁」,但貨品上標示的鈉含量為每百克含二十二毫克,高出官方所定標準逾三倍。

 

店員補鑊貼標籤

價真棧估計,今次事件是店員繁忙中有所疏忽,已要求所有店舖加強員工培訓及檢查貨品有沒貼好標籤,而公司提供給店舖的「到貨單」及「細價錢牌」會有特別標示,提醒店員相關貨品需要張貼標籤,另總公司有專職同事會在電腦上作記錄。
食神伝說則回應,海外直接入口食品,公司會有專責職員確保食品分發到門市前已貼好標籤,不過疫情期間不少職員需放無薪假,工作交接上可能有遺漏,已要求職員再檢查,確保倉內貨品的標籤合乎法例才送到門市,而現時店內未有標籤貨品則由店員補貼。
「大生生活超市」發言人表示,相信部分貨品為供應商供貨前未有貼上,會督促及檢查遺漏;無鹽果仁則是供應商提供錯誤貨品描述,中文標示正確應是「無添加鹽雜果仁」,會更正相關標示;至於有零食疑含有禁用色素「紅麴」,公司正向日本生產商了解中。
「通常本港供應商會貼好食品標籤才給超市或零售商上架,即使一些外國食品已用當地文字列出營養資料,也要翻譯成中或英文再貼標籤,超市買手會負責檢查。」從事批發及零售的香港陳記食品集團董事陳勇前說,食品標籤制度實行十年,業界都有機制確保食品標籤符合法例。
另一名零食店東主說:「近年好多零食店鬥平價吸客促銷貨品,直接向海外代理入貨,買入原本只供應當地發售的食品,所以不會專程改包裝,無依法例每件貨貼返個中文或英文標籤。」
他解釋:「那些直接進口的平價貨,有時食用限期很短,零食店可能為盡快出售,就偷雞上咗貨架賣住先,博無人投訴。甚至有些人覺得,花錢搞翻譯、印標籤及花人力貼,相比貨品價值,成本相當之高,或者有些產品入貨量不多未必會補貨,標籤印得少會好貴,於是又會選擇博大霧直接出售,即使被人告,多數只會罰錢,除笨有精。」

顧客選購零食時,很多時只買心頭好而沒留意食品標籤資料。

 

政府一七年推行預先包裝食品「鹽/糖」自願標籤計劃,定出「無鹽」、「無鈉」食品,以每百克的鈉含量不超過五毫克為標準。

 

 活用「1+7」營養標籤

 
「預先包裝食品標籤資料是供消費者比較及選擇切合自己所需食品。當中的營養標籤會標示食品所含能量以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 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糖七種營養素,即所謂『1+7』,合共八項資料」英國註冊營養師陳玉儀說。
她建議,一般成人每日攝取鹽或鈉應少於二千毫克,即略少於一平茶匙食鹽;脂肪及添加糖每日建議攝取量需按身體所需總能量而定,按中國營養素參考值百分比供參考每日成人所需總能量為二千卡路里計算,建議每日攝取少於七十八克脂肪及五十克添加糖,消費者可透過營養標籤比較不同款式食品成分去選購。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提醒,長者多數有高血壓,需更加留意鈉的攝入量,「鈉會令血管內水分增加,推過血壓,增加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也會加重腎臟負擔。若本身患有腎病人士就更加要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