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10 年 08 月 03 日

私隱買賣氾濫 必須遏止

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曾指出,企業四大死亡原因之一,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驟耳聽來,這說法難以理解,做生意難道不是為賺錢嗎?但想深一層,他所言確有道理,一家企業如果不斷要賺取最大利潤,經營手法將自覺或不自覺地悖於情理,結果令企業走上歪路,甚至末路。這位大師的至理名言,令我們聯想到八達通出賣顧客私隱的事件,這不僅涉及商業機構的行為,也關乎政府如何規管正氾濫的「私隱市場」,值得大家反思。

八達通公司這些年來先後幾次將用戶的私人資料出售給其他公司,藉此獲得以千萬元計收益。它這樣做的原因不出兩個:

一是私人資料求過於供,商業價值日高,對擁有用戶私隱的公司是一大誘惑,它們只要將資料轉售,便可輕易獲利,何樂而不為?八達通公司也不例外,而且所受誘惑比其他公司更大。

二是該公司管理層為求取得亮麗成績,爭取盈利年年增長,在思考應否出售用戶私隱時,難免以增加利潤為主要考慮,這想法蓋過了其他情理上的思量。八達通近幾年盈利的確飛躍增長,○六年給港鐵的利潤貢獻六千八百萬元,○八年已增至一億三千多萬元,行政總裁陳碧鏵的表現令母公司大為讚賞,因而得到「賺錢機器」的稱號。但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做法,埋下了今日「大災難」的禍根。

八達通公司出賣客戶私人資料風波,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私隱交易」已到了氾濫地步,政府不能不正視。

了解商業運作的人士都知道,出賣客戶私人資料絕非只八達通一家,已經成了商業社會的普遍現象,問題根源是私人資料這種「商品」愈來愈有價,在供求關係下,形成一個交易愈來愈頻繁的「資料市場」,許多企業因而想方設法收集私人資料,除了自用,還當作貨品賣給出得起價錢的其他企業。

由於有這樣的市場,擁有data base的企業如金融、電訊等服務機構自然得天獨厚,其他欠缺這「資產」的公司,惟有另闢途徑建立「私人資料庫」,例如以會籍吸引顧客登記,或向其他公司購買客戶資料,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私人資料在公司之間轉來轉去,市民都一無所知,經過多次交易後,自己的資料就落入多家不同公司的data base中。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相同經驗,就是手機經常收到推銷電話,或有促銷函件寄到住宅地址,為此大感煩厭,亦想不通為何對方有自己的電話號碼和住址,其實這正是「私人資料交易」氾濫的後果。

據一些曾任職市場調查公司的人士透露,他們擅自將私人資料據為己有,然後帶到其他公司,若此言屬實,除了正當交易外,原來還存在一個「地下市場」,黑市買賣猖獗,問題比想像更加嚴重。

企業收集客戶資料時,亦知道不可隨便轉售,為免違法,往往在表格上印出「可使用有關資料作促銷」之類字眼,以免日後被客戶抽秤,但這些條文多用極細小字體印出,職員也多數不作說明,大部分客戶簽名時都不知道有此條款。

今次八達通事件的正面意義,是把存在已久的「私隱交易」問題暴露出來,促使政府重新檢討現行法例能否保障市民私隱,防止企業濫用灰色地帶圖利。

我們認為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作深入研究:一是商業機構類似八達通的做法是否違反私隱條例,二是現時的法規是否過於寬鬆,讓企業有空位可走,隨意轉讓客戶資料,三是在日常生活中種種記錄個人資料的做法(例如登記身份證),是否應受到更嚴格限制。希望政府的積極介入,可以防止「私隱市場」進一步氾濫,讓私隱成為別人的生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