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下午茶時間 2010 年 07 月 06 日

呂大樂

大學教授,在報刊撰寫評論,亦曾主持電台節目。寫作題目多屬下午茶閒聊過程之中想出來,所以每日咖啡不可少。

二十四小時城市

世界盃期間球迷捱更抵夜,到了中段的休息時間,不少跑到附近的便利店購買飲料、零食。今時今日,半夜三更亦可以享用各種服務,是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不要忘記,二十四小時便利店服務在香港落地生根,始於一九八一年,只有二十九年歷史。曾幾何時,午夜以後的香港另有一番面貌。

當然,不要搞錯,二十四小時服務並非便利店所始創。在二十四小時便利店出現之前,灣仔、旺角便有二十四小時服務的茶樓,半夜三更亦一樣可以飲茶吃點心。而銅鑼灣亦有全年無休(應說是永不收檔)的報紙攤,其檔口之大,刊物種類之多,令檔主要花很多時間來開檔收檔,於是索性二十四小時提供服務。以前這些二十四小時提供服務的店舖、攤檔,多數集中在交通交匯處,位於人流最多的地方。旺角、灣仔、銅鑼灣等地都是夜歸人於午夜過後乘車回家的熱點,人流不絕,是二十四小時服務的理想落腳點。

但這些交通交匯處和人流熱點的形成,需要有交通基建的配合。在香港市面上開始出現普及而又流通全港的通宵交通服務,是七十年代初的事情。在紅磡海底隧道於一九七二年通車以前,深夜時份的交通是一大問題,當時香港島與九龍半島雖然只是一海之隔,卻是存在地理空間上及心理上的阻隔。錯過了最後一班渡輪的話,除非乘坐「嘩喇嘩喇」(一種機動小艇,可載人過海),否則當晚便沒法返家。可以想像,當時要過海娛樂遊玩,須要記掛班車及渡輪的安排,能否及時趕上最後班次,事關重大,外出活動也因此而受到很大限制。今天我們所理解香港、九龍、新界作為一個來往暢通無阻、整合的生活共同體,其實也只不過是自七十年代初交通基建逐步改善所帶來的轉變。而出現了通宵隧巴(當然也包括小巴)服務之後,香港本地的地理空間、流通、時間觀念產生了重大變化,從此我們再沒有錯過尾班車的憂慮,穿梭港九、新界,有了一份新的支配的能力。 在七、八十年代逐步建立這個生活共同體的過程之中,適逢其遇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於是出現了午夜場熱潮。晚上十一時三十分電影開場,散場後再吃一頓消夜,回家已是清晨二、三時。但當時這種新興夜歸生活,主要限於周末。在星期一至五深夜,仍非一般市民大眾的生活時間。在那個年代,很多人仍會對深夜才回家的鄰居投以奇異目光,而清晨「誤闖」那些通宵茶樓,會發覺該處的熟客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

所以,當初推出二十四小時服務的便利店,很多人都不敢睇好,認為何來那麼多有興趣光顧的夜歸人。現在事後看來,才知道這是錯誤的估計──從八十年代開始,香港很快便變成為一個二十四小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