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門裏門外 2017 年 08 月 23 日

楊立門

楊立門,前政府常任秘書長,現任商會行政總裁、歌手及作家。

去聽Concert!

在香港,流行歌曲的聽眾可以分為兩個年齡層,界線大約在四十歲左右。四十歲以上的聽眾,主要還是在聽廣東歌黃金時期流行的那批歌星,只要這些歌手仍願意站到台上唱歌,哪怕神彩已大遜當年,這群觀眾們仍然會聽得很陶醉。張學友、譚詠麟、李克勤,王菲等不在話下,一些二三線的歌星如呂珊、張偉文、尹光等,他們的演唱會是從來不愁沒票房。別小看中老年歌迷們的熱情,他們或許不會尖叫,但他們排隊求偶像們簽名和合照時的熱烈程度,也可讓人大開眼界。

年長的觀眾們,消費力一般較高,幾百元看一場演唱會,沉浸在自己青春時期的音樂裏過一個晚上,是個很不錯的消遣方式。其實除了去演唱會,他們今天也沒太多選擇。幾十年前香港還有很多「酒樓夜總會」,是集餐飲和歌舞表演於一身的正規場所,如新都城、喜萬年、珠城、海洋皇宮,還有六國飯店的甘露,和美麗華酒店的萬壽宮。要聽英文歌曲的,選擇也很多,中環便有Mocambo、七重天、尖沙咀有碟仙(The Scene)、Polaris等,造就了一批唱英文歌的本地歌星,如Teresa Carpio、Joe Junior、Irene Ryder等。

但這些場所都被時代淘汰了。其實「酒樓夜總會」的概念蠻不錯,一邊看表演一邊吃飯喝酒,還可以聞歌起舞,應該是種健康的夜生活。所以它的「死因」也值得深思─可能是隨着當局自八十年代起陸續興建大小演藝場館,自視有水平的歌手都要開演唱會,而不再願在夜總會的小場唱。又或者,音樂行業和飲食業都越來越成熟和專業化,夜總會很難兼顧,同時提供合水平的視聽和餐飲服務。

今天四十歲以下的聽眾,尤其是千禧年以後出生的「互聯網原居民」,基本上是在耳機上聽音樂的,因為在YouTube和Spotify上都可以免費聽。要求高一點的從iTune下載,八元一首,可買到全世界的歌。新一代的歌手不需租用很大的表演場地,在小劇場、會所、餐廳、甚至工廈,也可以舉行一些較親密的、聚會式的演唱,但全程可在Facebook直播,之後又可在YouTube重溫,可接觸到的觀眾群比現場多出何止千倍。

針對年輕人的大型演唱會就多數是搖滾或重金屬樂隊,因為和幾千人一起隨着強勁節拍而手舞足蹈的感覺,是小型音樂會無法比擬的。本地的Dear Jane、Rubberband和Supper Moment都有水準,但叫得起價的還是海外勁旅,如韓日的偶像組合,或台灣的五月天和蘇打綠等。

在搖滾音樂會裏,年輕觀眾忘情地活在當下,強勁的音樂讓他們憧憬着未來;在懷舊金曲演唱會,優美的旋律讓人回望自己的人生,因為在回憶裏,一切都是那麼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