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樂在澳門  > 澳門快訊 2017 年 08 月 23 日

土生葡人 澳門是我家 I am Macaense

由於歷史背景的因素,澳門與葡萄牙的關係可謂千絲萬縷。在澳門,我們至今仍然可見充滿葡萄牙特色的建築、飲食和文化,而土生葡人正正是當中最典型範例,在他們身上有着濃厚的東西方文化交融印跡。

走在澳門街上,不難發現帶着外國人特徵的土生葡人身影,他們既會說葡語又會說英文,廣東話可能比大家還要純正地道。土生葡人在澳門是獨特的群體,要追根溯源的話,故事大概需要由四、五百多年前說起。

然而,有一件事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土生葡人一直以來都對澳門有着深厚的感情,有極強烈的歸屬感。

 

位於海邊馬路的五幢葡萄牙式建築,興建於一九二一年,是當時離島高官的官邸,也是一些土生葡人的住宅。

 

 

 

樓高兩層的「土生葡人之家」,展出昔日土生葡人的家具擺設及裝飾物,從中可見當時的土生葡人生活富有品味,多喜歡搜集珍藏。

澳門土生葡人稱自己為Macaense(葡文),意思是「澳門人」,但有趣的是,這個「澳門人」的稱號,卻不包括族群以外於澳門土生土長的華人,這種差異亦正顯示了他們族群的特殊性和獨立性。

最早一代土生葡人的歷史,是源於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業發展時開始,當時葡萄牙的商人和海員來到亞洲,與印度、馬六甲等女子通婚並誕下了很多歐亞混血兒。這批葡萄牙人及其家眷於澳門開埠後正式在澳門居住,便出現了初期的土生葡人家庭。後來明朝實行海禁政策,葡萄牙人轉而進行中日之間的貿易,亦開始與日本及中國女子結婚。因此,中葡混血兒只是土生葡人的其中一部分,在澳門出生的葡萄牙人後裔,以及葡萄牙人與其他種族通婚而在澳門繁衍的混血後代,都是土生葡人。

 

澳門土生葡人家庭的後代,大多是幾個世紀以來跨種族通婚的結果,因此有的貌似外國人,有的樣子卻像華人。

 


情繫澳門回家真好

對許多土生葡人來說,他們已徹底地將澳門看成自己的家。在葡萄牙當地幾乎沒有近親,甚至不知道祖籍是在葡國的哪個省份,澳門土生協會主席飛文基便是其中一位。他表示:「我爸爸是土生葡人,我的公公也是。其實我曾經回葡萄牙尋找我的祖先,但是已經找不到任何家族歷史。我們土生葡人有自己的文化,有葡文名字,會說葡語。我們以葡字為根,卻以澳門為家。」

於澳門回歸前,有部分土生葡人返回葡萄牙或是移居外國,但到了異邦卻發現,自己並不習慣他鄉的生活。「一來別的地方經濟亦不算是十分好,二來始終最熟悉的地方就是澳門。生活便利,朋友亦多,所以大部分人都選擇了回流澳門,有種回家的感覺。」

 

飛文基坦言新一代的土生葡人面對目前的環境跟以前完全不同,因此近來已不斷推廣座談會或活動,希望能夠刺激他們的思考,繼續傳承土生葡人文化。

 

土生葡人喜歡於閒時或派對上組成樂隊表演,飛文基表示很多人都沒有正式學過音樂,大都是無師自通,最緊要玩得開心。(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藏)

 


葡語重要?不重要?

對飛文基而言,他比較感慨的,卻是現今新一代土生葡人竟然不太會說葡語。其實一直以來,中、英、葡三種語言文化猶如三道支流匯聚一起,土生葡人家庭之間的溝通可以用上三種語言,絕大部分土生葡人都會說流利廣東話,只是不會看亦不會寫中文。然而,為何現在的新一代土生葡人反而不太會葡語?這或許是跟殖民統治時期,葡語在澳門未夠廣泛應用有關。

儘管在殖民時期,葡語是行政機構的官方語言,理應比較有優勢,但當時澳門人的葡語水平較低,葡語也沒有成為澳門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言;加上回歸之前英語在澳門已被廣泛使用,回歸後普通話在澳門的地位更是不斷提高,使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展,所以有部分土生葡人認為學葡語已沒甚麼用處。以葡語或中葡語為授課語言的學校在澳門所佔的比重並不高。「以前澳門的官方學校都會教葡語的,亦有一些中葡學校,以中、葡語為授課語言。但現在的教育體系已完全不同了,我們目前只得一間葡文學校,幸好規模尚算頗大。另外,亦有一間葡文幼稚園,亦屬於私校性質。近幾年我們都不斷與澳門特區政府溝通,希望再增加或是重建學校,讓更多學生學習葡語。幸而,澳門特區政府對葡語亦頗見重視,甚至希望澳門成為『葡語世界的語言中心』,畢竟澳門的歷史背景對葡語發展非常具優勢,而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商貿合作日見頻繁,相信葡語的重要性亦逐漸加強。」

 

澳門葡文學校是澳門現時僅存的一間以葡萄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使用葡萄牙語為教學語言的全日制普通學校。

 


拯救絕種土生土語

說到語言,就不得不提他們的土生土語(Patuá),意思亦解作「基督的語言」、「澳門的甜蜜語言」等,是土生葡人在澳門生活的幾百年間慢慢形成的一種獨有方言。土生土語以葡語為基礎,再加入一些馬來語、廣東話、英語及少量的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語言的詞彙所形成。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方言早在十九世紀後期已開始衰落,目前還能講流利土生土語的人少之又少,它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極度瀕危」的語言。

自幼已在祖母耳濡目染下接觸土生土語的飛文基,對於這種逐漸失傳的方言有着一份濃濃的情意,捍衛土語亦成為他多年以來的使命。早於二十五年前,他已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土生葡人一起辦話劇,亦即現在的土生土語話劇團。「尤記得初次參與九三年於崗頂劇院的土語話劇,當時我編了第一齣土語話劇,覺得都幾好玩,之後就每年都編寫一齣新劇。說真的,現在要我們再說土語是沒有可能的了,但我希望至少有些土語可以變成潮語一樣,偶爾說出一兩句,引起新一代年輕人的好奇心,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由於話劇對白是用最傳統的語言,題材則是最熱門的社會話題,所以從第一齣土語話劇《見總統》開始,直到最近的《風來運轉》,都吸引許多觀眾入場觀看。而「土生土語話劇」於二○一二年更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來更立法加以保護,能有如此佳績,他謙虛的表示:「這些話劇可以喚起土生葡人許多遺忘已久的回憶,即使現在已經不再使用此方言,但它所蘊藏的歷史文化是不可磨滅的。」

 

澳門土生土語話劇團的演出,設中、葡、英文字幕,即使聽不明白他們的土語,憑藉詼諧幽默的表演方式,亦可令人捧腹大笑。

 

飛文基更曾協助編修「土生土語字典」的工作,在保存和復興這種語言上確實下了不少功夫。

 


最早Fusion菜先驅

土生葡人除有獨特的語言外,他們的土生菜,相信大家也絕不陌生。其實在二○一二年,澳門特區政府亦把「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土生菜於澳門飲食文化中,佔着極重要的地位。於採訪當日,適逢正在舉行土生葡人視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聖約翰節」,於望德堂瘋堂斜巷內有多項慶祝活動,包括音樂、舞蹈、學生樂隊表演等,同場還設有澳門傳統遊戲、土生及葡萄牙美食、手工藝品及書籍等攤位,極具特色,場面熱鬧。

 

 

聖約翰節活動吸引了不少居民及遊客參與,饒富特色的手工藝品及土生小食,都令大家對土生葡人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兒時曾居於望德堂區的Elisabela說,那時候很喜歡在街上空地玩跳飛機,對於這個充滿葡式建築的地方特別有感情。

任教烹煮土生菜的名廚Neta亦有參與是次活動,並精心炮製了多種特色的土生美食。她笑言:「土生菜可說是最早期的『Fusion』菜式,是各地飲食文化匯集的結果。四百年前葡萄牙人踏足澳門時,帶來了不少葡國的食材,這些異國食材與傳統中國食物互相融合,在烹調時又會用上來自非洲、印度及馬六甲等不同地方的調味料,促成土生菜的誕生。」然而,她亦提到目前已經很少餐廳會做土生菜,不少人都會將葡國菜當做土生菜,把兩種菜系給混淆了。

飲食文化蘊含深意

「土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式當然是葡國雞、非洲雞、免治豬肉、焗肉餅,還有豬皮大雜燴。而今次炮製的無花果蜜及冬瓜蓉,都是非常傳統的土生飲品及快將失傳的土生小食。」為了不讓土生菜失傳,Neta一直致力將土生菜傳承到年輕一代,舉辦過不少工作坊和廚藝班供大眾參與。

 

Neta表示製作無花果蜜至少要用上十小時熬製,非常花功夫。如蜜糖般稠身兼呈琥珀色的無花果蜜,用開水沖來喝,既冰涼,又清香。

大概每道菜式背後,都有着一份情感與意義,正如當年一道糅合臘腸、臘鴨、豬皮及月桂葉等的大雜燴,由於所需食材昂貴,土生葡人家庭一般只會在聖誕或新年等大時大節,家人聚首一堂時才會享用,故此大雜燴於澳門土生文化中象徵着一家團圓。由此可見,土生葡人的飲食文化,不僅是食物的味道,食物背後的由來、演變,以及對他們而言的意義,更是這種飲食文化的重要特質。


聖若翰洗者與澳門之緣

6月24日是聖若翰洗者的誕辰日,他和澳門的緣份始於1622年6月24日,當年葡萄牙人以約150名軍人及市民之力,成功擊退1,300人的荷蘭艦隊的「聖跡」,被視為得到聖若翰洗者的幫助,因而被奉為守護澳門城市的聖人。之後澳門市政廳跟隨葡萄牙地方政府的傳統,將主保聖人的紀念日列為城市日。當日除了在大堂舉行彌撒外,還會有聖若翰聖像出遊,於聖像行經議事亭前地時,大炮台還會鳴放二十一響禮炮致意。在回歸之後,這個節日被取消,但土生葡人社群仍會以「聖約翰節」的名義繼續舉辦慶祝活動。

為是次活動擔任主持的Isa更透露,於瘋堂斜巷舉辦的「聖約翰節」至今已是第十屆,活動由澳門土生葡人協會、土生葡人之家、土生青年協會等團體一齊協辦,更重要的是得到澳門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不論是資金、場地及交通安排等,可見澳門特區政府對土生葡人文化的重視。

Isa說小時候這個節日活動並非在瘋堂斜巷舉行,而是在黑沙海灘點燃大型的火堆,大家唱歌跳舞,吃喝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