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走過貧窮大地 2014 年 10 月 17 日

盧子健

盧子健,樂施會長期義工,為探訪樂施會扶貧項目,足迹踏遍中國大陸、東南亞、南亞、拉丁美洲、非洲,從貧窮人的勇敢中得到鼓舞,為日趨惡化的貧富懸殊感到神傷。

投資小農是最佳扶貧策略

二○一四年只餘下最後一個季度,轉眼就是二○一五年,也是聯合國千禧發展目標交成績表的時候。根據聯合國發展計劃數字,目前全球飢餓人口約八億三千萬,比一九九○年之際減少約一億七千三百萬,千禧發展目標中最少此一項該可達標了。然而全球仍有約八分之一人沒有足夠糧食,數目之多始終不能接受。要加速減少捱餓人口,順藤摸瓜到源頭,必須要解決糧食生產的結構性問題。

全球農場總數約有五億七千萬,其中五億以家庭農場方式經營,這些農場的面積絕大部分少於兩公頃,卻生產出全球逾八成的糧食。全球有約二十六億人於這些家庭農場中從事糧食生產,他們正是我們常說的小農。諷刺的是,全球的捱餓人口之中,有八成就是這些小農。

在食物供應鏈中處於最上游的農民,往往只能獲得最少的回報,絕大部分的生產利潤均由最下游的跨國食物企業賺取。全球十大跨國食品企業的收入超過四千五百億美元,等於全球所有低收入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面對資本龐大的食物生產商,小農對農產品價格無議價能力可言。與此同時,全球發展亦以城市化為大趨勢,當愈來愈多農田變為市鎮,首先失去農地的往往正是沒有資本的小農,他們耕地變得愈來愈少,糧食生產自然大受影響。

在印度,三成農戶經已無地可耕,他們惟有到城市打工,又或成為大企業的工業化經營的農田的僱農。繼續胼手胝足耕種的小農,卻還要面對農業生產成本上漲的問題。以石油製造的化肥和農藥的價格隨國際油價而高升,而種子亦受國際集團以科研專利之名義壟斷,高生產成本令很多印度農民債台高築,愈種愈窮,不少更因而走上絕路。由一九九五年至今,印度已有二十多萬農民自殺,平均每天有四十多個小農選擇結束性命,令人扼腕。在此背景下,印度政府對農業的支援便顯得十分有限。從二○○九年至二○一○年間,與農業有關的政府開支只佔財政預算的百分之二點三。從二○○五年起,印度政府更推行與大企業合作的「特別經濟區計劃」,大量收回農地重新規劃為工業、基建等用途。

印度小農面對非常嚴峻的處境,然而,資本隨着利潤走卻早已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慣例,利潤大的行業亦吸引最多資本,環顧全球經濟大國以至我們香港,均循此邏輯發展。但此發展模式同時衍生了糧食危機和貧困農村的問題。世界銀行有研究顯示,農業國民生產總值(agricultural 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其減貧效果是非農業GDP之相同增長的四倍。因此,如果調整投資及發展的思維和方式,把更多資源投放於支持小規模農業生產,可更快、更有效減少捱餓人口。長遠來說,投資在為我們提供最多糧食的小農身上,肯定能為整個地球村帶來最佳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