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書寫人生 2013 年 10 月 27 日

蔡子強

時事評論員。寫了半生政治評論,自從某一個晚上開始,忽然領悟到人生應該還有一片更大的天空。

蔣介石愛吃黃埔蛋

之前談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飲食喜好,今次談談他們政治上的死對頭——蔣介石。

究竟這位權傾一時,曾經在大陸時統治過一個異常貪腐的國民政府之軍政強人,他又喜愛吃些甚麼呢?鮑參翅肚、山珍海錯?

居亦僑自從一九三五年起,當上蔣介石的侍從副官,直到一九四七年被辭退,後來他撰寫了回憶錄《跟隨蔣介石十二年》,當中對蔣在這段期間的起居生活習慣,都有所紀述。

蔣吃東西也十分簡單,喜愛的菜式,其中一道廣為人提及的,就是黃埔蛋。

話說一九二四年,孫中山委任蔣介石當黃埔軍校校長,期間,蔣鼓勵校內厲行節約,無論師生都吃得十分簡單,但作為校長,他的營養還是受到特別照顧,但也只不過是讓他吃隻雞蛋,那就是後來被稱為黃埔蛋的炒雞蛋。

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各自有喜愛的口味。

黃埔蛋的做法很簡單,那就是把雞蛋,加入鹽、糖、胡椒粉、葱花、料酒,用力打勻,燒紅鐵鑊,澆上花生油,待油滾時澆上一匙雞漿,猛火快炒,再澆上花生油,再澆上蛋漿,如此炮製出來的雞蛋如千層糕一般,嫩滑甘香。

據居亦僑回憶,當年在軍校烹製黃埔蛋的是位姓嚴的廣東大媽,她原是珠江遊艇上的船娘,煮得一手好菜,她的另一拿手好菜是三味雞,吃來不油不膩,美味可口。到了一九三六年蔣介石重臨廣州,興之所致,重訪舊地,住進黃埔軍校的舊址內,想起那位嚴大媽,並感慨說:「不知能否找到她,讓我們再回味回味十年前的黃埔蛋。」左右聽到後又豈敢怠慢,忙四處去找,結果在田裏找到幹活的嚴大媽,此時她已近五十歲,但仍身體健壯。蔣見到嚴大媽,十分高興,接她進屋,視為上賓,並問她十年來可安好,對着這位如今貴為總統的老校長,她仍是不亢不卑的回答:「生活還正常,還過得去,仍在船上做菜。」知道蔣想吃黃埔蛋,便馬上進廚房為他做了一份,蔣吃後,連聲讚好。

蔣介石最愛的黃埔蛋。

蔣喜歡吃黃埔蛋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其牙齒不大好,不能吃太硬的東西,因此柔軟易咀嚼之物如黃埔蛋,便特別適合他進食。

在權延赤所著《走下聖壇的周恩來》一書中提到,周恩來容易流鼻血,太太鄧穎超聽從中醫意見,認為那是周「燥底」,因此不能吃雞,所以嚴格規定家中廚子不要給周吃雞或雞湯。

但蔣介石則不同,除了喜歡吃雞蛋之外,更喜歡喝雞湯。蔣在飯前有喝雞湯的習慣,所以每一天,其廚子都會為他準備一隻老母雞,用來熬雞湯,這也成了其官邸飲食的基本台柱。

蔣也喜歡吃木瓜,他不是一開始就喜歡吃木瓜,但在聽從醫生和宋美齡的建議,發現這有助減輕困擾他多年的胃病,最後成了他的早餐必吃。

蔣的早餐食譜是固定的,被隨從稱為「早餐三味」,當中便有前面提到的炒蛋和木瓜,以及醬瓜。

醬瓜是蔣的童年回憶,他自幼喪父,家境清貧,很多時只能靠醬瓜來送飯充飢。醬瓜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那是把小黃瓜放入煮沸的鹽水當中,然後再放進醬缸醃漬,一兩個月即成。後來到了台灣,由於當地不產小黃瓜,其官僚甚至要到日本專門購買,以保證早餐有得供應。

提到醬瓜,便不得不提蔣介石最喜歡吃的家鄉寧波風味,而提到其家鄉風味,就不得不提其元配夫人毛福梅。

大家或許知道,廣為人知的宋美齡,其實並非蔣介石的元配夫人,蔣正式娶過的有四位太太,按先後次序,分別是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和宋美齡。蔣在十四歲時,經媒妁之言,娶了同村的毛福梅,而這位夫人正是蔣經國的母親,他雖然不如宋美齡般風華絕代,儀態萬千,卻深具中國傳統女姓美德。

關於蔣喜愛家鄉口味,以及毛福梅的賢良淑德,最了解的莫如是蔣的侍從副官居亦僑,在其回憶錄《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中有詳細紀述。

蔣介石是浙江奉化人,當地水產豐富,除了一般海鮮之外,蔣尤愛吃奉化的蚶子,以及當地盛產的牡蠣。當蔣介石在南京主政時期,毛福梅知道蔣愛吃家鄉菜,每年都會定期做好一些家鄉菜,託人送到他的南京官邸,例如前述的蚶子、牡蠣,還有文蛤、風乾鰻魚等,這都是南京市面買不到的海鮮。

蔣還喜愛吃雞汁芋頭、雪裏紅肉絲湯、和大湯黃魚這些家鄉菜。毛福梅便把家鄉溪口盛產入口即化的芋頭,定期送到南京官邸,再由廚子加以雞汁炮製雞汁芋頭給蔣食用。

毛福梅亦醃漬雪裏紅、腐乳、臭冬瓜等,尤其是臭冬瓜,她更有一套獨門秘方,是在醬缸內,除了冬瓜之外,再放一些老莧菜梗,讓兩樣東西一起發霉後,「臭味相投」,相得益彰。她把這些醃漬菜定期送到南京官邸,成了蔣介石餐桌上不可缺的家鄉風味,這位遭蔣遺棄的元配夫人毛福梅,實在有中國傳統女性的美德。當時有人便調侃說:「縱有珍餚供滿眼,每餐味需卻酸鹹」,以此來揶揄宋美齡。

蔣介石偶爾和宋美齡回故鄉溪口老家小住,毛福梅總要親自下廚為蔣燒幾道家鄉菜和點心,如雞汁芋頭、雞汁青業燒冬粉、寧波湯圓等,當她在廚房內燒好菜後,就悄悄從後門溜走,避免與蔣、宋兩人碰面而尷尬。溪口人對她都極其尊重,尊稱她為「大師母」。一九三七年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其夫人蔣方良曾經在溪口住了一年,她最喜愛吃這位婆婆做的點心。

至於菜館,蔣介石其中一間心頭好,就是西湖的「樓外樓」,喜愛的菜式包括西湖醋魚,以及醉蝦。無論是一九二七年第一度下野,以及一九四九年再度下野,他在回鄉途上,都有特地光顧這間菜館,並吃西湖醋魚這道菜。一九二七年那一次,他還能邊吃邊談笑風生,對下野淡然處之;但到了一九四九年那一次,他卻幾乎吃不下嚥了。

居亦僑記得蔣介石在樓外樓吃得最興奮的一餐飯,是一九三七年兒子蔣經國歸國,蔣、宋兩夫婦晚上在樓外樓設宴為兒子一家接風,席間宋美齡還告訴媳婦蔣方良,她老爺如何喜歡西湖醋魚這道菜,以及解釋有關作法。

那麼蔣介石遷到台灣時,飲食習慣又有否改變?下期再談。

#本文有關蔣介石飲食的資料,主要來自蔣在大陸年代的侍從副官居亦僑所撰寫的回憶錄《跟隨蔣介石十二年》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