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名人薈  > 名人專訪 2009 年 07 月 28 日

穴光曲 馬菁岐

八十五歲的馬菁岐,有一雙堅厚而皺皺的手,手上每一條紋,都是歲月的印記,印滿她過去數十年來,以指穴及針灸秘方,醫盡無數奇難雜症的片段。

她的一生,充滿傳奇。早於六歲,父親便安排她跟氣功師傅學氣功及點穴,「符符碌碌」為表兄姊治病。十五歲,父親被打空氣針去世,身為獨女的她與母親因戰亂逃難到澳門,以為是苦難的開始,卻被她遇上一名醫術高明的尼姑,學曉針灸療法。其後她當過教師、督學官,兜兜轉轉,最終還是鍾情當中醫師。

別的中醫師五分鐘診一個症,她卻用足一小時,除了臉診和脈診,還幫人睇相兼心理治療。前美國總統列根和老布殊,都曾找她治病;香港紅星如周潤發、劉嘉玲及王菲等,又上門找她應診;連梁朝偉和黃栢高,都是其學生,跟她學指穴。

醫盡無數達官貴人,她醫病卻有一個宗旨:「幫幾叻的人睇病都好,我都當佢哋係普通人,權勢地位壓我唔到。」

數十年來,歷盡人生的高低起跌,兩鬢髮絲,早已經不起歲月磨蝕而變得斑白,馬菁岐卻未想言退。「退鬼咩!由細到大一路係咁做,無嘢做,你叫我蕩去邊度?」

吃得苦中苦,悠悠大半生,先後面對丈夫及長子的離世,白頭人最終的心願只得一個:「我這生人好多起起落落,次次跌到底又起番身,希望藉着我的故事,教現代人不要輕言放棄,前路充滿光明。」

張學友

劉嘉玲 梁朝偉

羅文

周潤發夫婦

黃栢高

王菲

曾志偉

名人御醫

馬菁岐的診症室,有別於一般診所,並非位處中環區的醫生大廈,而是設於她銅鑼灣的家裏。

甫坐下,已清楚看見其房間的牆上,貼滿數十張她與名人紅星如周潤發、梁朝偉、劉嘉玲、張學友等人的合照。名人御醫之稱號,大概就是這樣得來。

「個個(病人)來到呢度都好歡喜,羅文嗰時成日來,當正呢度係自己屋企,會自己去廚房攞嘢食。Paco(黃栢高)九五年開始來幫襯,來了十四年……」話未說完,碰巧黃栢高來電,約時間來取藥。

「Paco無架子,我有叫佢唔好飲咁多酒,但佢好奀皮,唔肯戒酒。」

為免被指博宣傳,她不肯說太多明星來診病的趣事,但就講到明,「一定要有人介紹,我才會睇(病),就咁上來我唔睇。」

這天記者在熟人介紹下到訪,她亦二話不說,替記者把脈及臉診,更邊講邊用紙筆抄低記者每個穴位的臉診情況,「眼底四周代表腎……圍住嘴邊是脾,唇下帶黑,代表脾虛;上唇帶灰,是腎的問題……」

六歲替人治病

訪問期間,馬菁岐私人醒記者一套「打手養生功」,先由掌背直打上肩膊,連續做四次,每組八下,如是者再由肩膊打落手背,左右手各做四組,有助打通心包經脈。問她個人養生之道,她說:「多行樓梯,呼行兩級,吸又行兩級。飲食則少油少糖,要清淡。」

找她診症,診金三百五十元,藥費另計,而且從不出診,「所有病人對我來講都係平常人,好似董建華太太叫我上門去佢度睇病,我話你可以嚟吖,唔方便就唔好睇囉。」

她不畏權貴,只因她自細已在有錢人與窮人之間的圈子打滾。馬菁岐的父親馬士驥,是美國加州大學第一代的華人學生,曾參與孫中山革命,畢業後在美國三藩市移民局當過書記,其後在廣州結婚,輾轉來到香港,並誕下獨女馬菁岐。

馬菁岐一歲時,便隨家人由香港走難到廣州,四、五歲已由任森林局局長的父親親授中、英、數。「每朝父親回森林局上班,我就挽着一個小書包跟着他。他在大桌子工作,我就在小桌子學習。由於每天都聽到大人會議時的對話,我就變得好老人精。」

別的小朋友,六、七歲時仍只顧住玩,她卻已開始學氣功。「父親有天帶了一個在街頭賣藝的山東人回家教我武功,有次我叫師傅教我點穴,諗住用來整蠱表哥表姐,點知他教了我兩個穴道,反醫好了表哥流鼻水及頭痛的毛病,從此我就多了個稱號叫『醫生仔』,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歲的馬菁岐,站在打扮新潮的父母面前,無憂無慮。「我外公是美國總統輪船公司的總買辦,但媽媽做衫好叻,我着的衫都是她做的。」

馬菁岐三十二歲時,嫁給比她年長廿多年的丈夫黃國裕。當時黃已有一子一女,二人婚後再誕下一子。

馬菁岐的父親曾幫孫中山革命籌款,叔公馬湘(後排右二)則在走難時救過孫中山(前排中)一命。右圖的酸枝椅,當年孫中山曾經坐過,近年一直放在馬菁岐家中。

o氹賭王捐錢

被父親訓練有素的馬菁岐,上學讀書對她更無難度。「父親一早已教曉我中英數,所以讀小學時我就不斷跳班,小一至小六,只用了兩年半就完成。全班我最細,花名叫阿B。」

初中時遇上打仗,父親堅持要十四歲的她,一個人由家鄉台山乘船轉車到澳門協和中學寄宿。「我從未出過門,媽媽見到又奀又小的我拎住四件行李上路,哭得死去活來,結果我用咗三日才到達澳門,但去到才知宿位全滿了,被迫住貨倉。」

一年後,父親到澳門搞難民營,接濟三灶島五千個難民,馬菁岐的人生轉捩點,就在此時出現。「父親哮喘病發,被誤打空氣針死了。雖然好傷心,但我無喊過,惟有努力考獎學金讀書。」而本來十指纖纖的母親,就在難民營教人穿珠仔做手袋賺錢。

高中畢業後,馬菁岐原本有機會考入北京協和學醫,但因不想拋下母親,加上當時讀香港羅富國有二十元津貼,結果被羅富國師範收錄。

四二年香港淪陷,當年十八歲的她,只好和母親走難到澳門,加入女青年會任幹事,在新口岸搞粥場,以一毫子一碗粥賑濟窮人。自此,她就得經常和有錢人打交道。「我曾經硬着頭皮,一個人走去中央賭場,向當年的賭王高可寧籌錢,但去賭場叫人捐錢好棹忌,所以我一見高伯,就猛落嘴頭:『高伯高伯,冧筆冧筆,冧滿支筆,盤滿缽滿!』佢聽得開心,我就個個月好似收租咁收。」

錢到用時,連澳督她都敢見。「有次我跑去澳督府門口等澳督放工,同佢講四百蚊一擔米好快會耗光善款,求佢用來貨價八十蚊一擔賣畀我哋,結果佢真的答應了。」

跟四大名醫學醫

馬菁岐的父親馬士驥,當年在美國讀書時,因華人身份而被拒進入美國餐館,因此他後來將姓氏「Ma」改為「Mahr」,馬菁岐一直沿用至今。她每月都在家中開班教經穴指療,學生遍布三十七個國家。

除了開粥場,他們又租了一隻舢舨,贈醫施藥,因而讓她遇上其醫學上的啟蒙老師。「一日,有個尼姑來自薦做醫生,初時沒有人願意讓她看病,直至有次有人在輪候看病時暈倒,尼姑只是拍打那人幾個穴位便把他救醒了。我見佢救人的手勢有啲似氣功,就請求佢收我為徒,足足等了一年,佢至願意畀我跟在身邊睇佢診症,然後自己看書,慢慢自學。」

和平後,馬菁岐回到廣州,搞第一所平民飯堂。直至香港羅富國復校,她才繼續未完的學業。畢業後,她早上教書,晚上則到中國國醫學院學醫,四大名醫朱鶴皋、丁仲英、丁濟萬、陳信齋等都曾是其老師。

她對為醫的心不死,但為了生活,她在教育司署工作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現時中學會考,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分成兩科,就是她的功勞。社會科變成獨立一科,亦是她提出的。「當時助理教育司羅宗淦要我推動社會科,我就提出了活動教學,結果大受學生歡迎,但老師因工作加重了,憎到我死。」

馬菁岐早年取得美國加州東方醫學博士學位,曾任香港衞生署中醫管理委員會中藥組委員,與曾蔭權(右圖左二)、梁錦松(左圖中)及李麗娟(左圖右)都曾同枱食飯。

仰慕丈夫才華

馬菁岐與丈夫黃國裕鶼鰈情深,早年兩夫婦與母親及幼子施博(後排左)到影樓拍照留念。

四十五歲那年,馬菁岐有感工作至心力交瘁,加上健康問題,決定辭掉教官職位。不久即在丈夫支持下,在中環百貨公司(即現址H&M)樓上租了個單位,正式開診替人治病。後來,診所才輾轉搬到銅鑼灣的家中。

丈夫黃國裕的家族,當年在上環南北行一帶開中藥行及參茸藥行,在她眼中,丈夫是她最敬佩的人。「我廿多歲時,體內有個七磅水瘤,要切掉半邊輸卵管,所以我一直沒想過結婚。直至卅二歲在叔公介紹下遇到我先生,才對婚姻有憧憬。」

馬菁岐醫術高明,丈夫亦同樣才華橫溢,既是醫生,也是發明家和畫家。中文打字機,就是由他發明的。「佢當年在上海開的士公司,被日本人一把火燒光了,但佢無氣餒,仲畫卡通交去迪士尼,是迪士尼第一個畫卡通的中國人。」

丈夫九○年在加拿大去世,長子亦因一次意外過身,她的所有心願就寄託在一對子女身上。現時定居溫哥華的大女是中醫,細仔黃施博則是著名脊醫。信奉天主的她坦言,活了八十多年,已覺無憾。

「兩個仔女都結咗婚,有自己的家庭,幾好吖。將來係點,就要看上天的安排了。至於我自己,最緊要有嘢做,就好了。」

馬菁岐靠一雙手,撫平無數病人的傷痛。雖然這雙手如今已滿布風霜,但其掌心的暖意,依然能溫暖人心。

馬菁岐近日推出《五行養生湯水》,內載一百款養生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