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下午茶時間 2012 年 09 月 20 日

呂大樂

大學教授,在報刊撰寫評論,亦曾主持電台節目。寫作題目多屬下午茶閒聊過程之中想出來,所以每日咖啡不可少。

地區邊界觀念

最近一位來自福建的朋友問我:究竟北角是指哪個範圍的地方?他(基於對這處叫「小福建」的地方的好奇)曾聽聞我在北角長大,於是向我提出問題。

我說北角東至「麗池」,西及「成報」,還有北角的半山。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很準確的答案,但應能反映很多北角居民的想法。在我成長的過程之中,身邊的街坊、同學、朋友,就是憑着這樣一個不是十分準確的概念,在北角生活。朋友再問:那好像跟地鐵站沒有很明顯的關係,對嗎?

經此一問,我想起兩點。首先,曾幾何時,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並不存在十分清晰和準確的地區邊界觀念。在六、七十年代,殖民政府的部門各有不同的分區界線(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並因此而成為當時好些電視台諷刺時弊的節目如「眼中釘」、「多咀街」等節目的題材),並無一套統一的觀念。到後來分區趨向劃一,主要是成立區議會以後慢慢建立起來的制度。八十年代以前的香港社會,其實較一般人想像中的混亂。在缺乏一個界線分明的行政制度之下,民間大眾基本上各自發揮,發展出各種由下而上的說法與看法。究竟哪些地方算北角?哪些算是鰂魚涌?說法並不完全統一。

第二、自地鐵通行及普及之後,我們逐漸以它的站名為主要參考,並以此來理解平常生活的各種細節(情況似乎跟過去巴士、電車的時代不太相同,為何如此,有待研究。我相信這跟地下鐵作為一個大眾集體運輸系統有關)。在我印象之中,以前很少會用「天后」作為空間及方向的坐標,或以它來指某一個社區。舊時較為流行的做法,是以某條街道為參考,並以此作方向指示。但自地下鐵開通以後,大家便開始發展出一張新的「腦海地圖」,以地鐵圖作為自己生活的空間地圖(而對於一個地鐵站與另一個地鐵站之間的空間及其活動,慢慢也變得有點模糊了)。

主要就是地下鐵的關係,我們發展出「金鐘」這個新區,而與此同時,愈來愈少人會知道大佛口的存在。大佛口那處地方本身並沒有消失,但卻逐漸從一般人的「腦海地圖」中隱形。至於銅鑼灣,舊日羅素街是街市,旁邊是電車廠,不可能是該區的活動中心。隨着巨型購物中心於九十年代在該地段落成,整個銅鑼灣區的中心便向西遷移。而我相信,在很多不同的社區,我們都經歷了相似的經驗,逐漸改變了我們對地方的命名及理解。

這些轉變沒有所謂好壞,更難說對錯。事實上,城市社區不斷變化,換上了新的人口、活動。而有些記憶深入市民的生活(例如乘搭小巴時叫某處有落,就算人去樓空,大家仍照舊用原來的叫法),歷久不衰。但也有些很快便隨着城市快速變貌,而消失於大家的日常生活用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