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用利是錢
好朋友的兒子暑假後往英國升讀高中,因為是獨生子,媽媽自接獲學校的取錄信後,差不多天天淚眼到天亮。捨不得,但為了令兒子遠離手機與電玩,只能狠下心腸把他送往寄宿。
父母千挑萬選的是一所在當地相當有名氣的中學,一年學費連食宿超過四十萬元,連同來回機票,三年下來,至少要花上一百五十萬。我們作為旁觀者尚且感到「肉赤」,少年人卻輕描淡寫地說:「五十萬一年?咁平?」
真是少年不識窮滋味。香港地一個四人家庭的入息中位數約二萬三千元,個人月入平均一萬四千。換言之,三年高中用去一百五十萬元,等於別人一家接近五年半的收入、一般打工仔近九年薪金。大學畢業生起薪點約一萬二千元,這數字近年只有龜速增長。若視子女教育是投資,連同大學的四年使費,差不多可以肯定地說,大部分父母有生之年也別奢望可取得收支平衡。

所謂老竇賺錢仔享福,大家其實認了命,只是不忿下一代對金錢概念之模糊。但這種花費無節制的習慣,其實還不是父母輩嬌慣而成?
一出生便有傭人使喚;肚子不餓也會源源不絕送上餐前餐後美食;出門當然是坐私家車;每年旅遊兩三次是為增廣見聞。試數數,家中有多少華衣美服穿過少於五次便不合身?應該也有好些玩具買時興高采烈,玩了兩三次就棄如敝屣。五、六千元一部iPhone,個個孩子人手一部。食得招積、住得舒適、玩得出色,難怪會以為五十萬一年是很便宜的使費!
如何令孩子明白金錢的實際價值?利是錢可能是一個好的切入點。我家老大、老二也是自小對金錢毫無概念的人,每星期的零用錢多給十元、少付五塊,基本上沒有感覺。惟有利是錢,因為是別人直接派給他們,於是(天真地)認為這屬於不倚賴父母而自己取得的收入,分外珍貴。
各人每年可得利是錢約二、三千元(他們當然不知爸媽派給人家的不只此數),跟他們商量分成三份,三分之二用作儲蓄,存進以他們名字開立的戶口。餘下的分作兩份,一份捐往他們自行選擇的慈善機構,老大偏心動物權益,可以捐往「救狗之家」等組織;老二志願當醫生,尤其關注無國界醫生的慈行。
餘下的容許他們自行運用。老大差不多把所有錢用作買糖果,根據他的哲學,反正金額不大,要滾存至足以購買他希望擁有的東西根本遙不可及,索性就花光它。老二呢,可能因為年紀還小,認為自己甚麼都有了,生活很知足,所以把這部分也放進銀行。在同一套家庭教育下,還是會生出如此不同的取態,做父母的,真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這專欄寫了兩年,承蒙各位爸媽支持。送馬迎羊,順祝各位新一年時刻喜氣洋洋!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