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書寫人生 2010 年 11 月 16 日

蔡子強

時事評論員。寫了半生政治評論,自從某一個晚上開始,忽然領悟到人生應該還有一片更大的天空。

世博閒話

前一陣子,趕在上海世博閉幕前最後幾天,再次上去了一趟,多看幾個上次自己還未有機會看的館。

世博確實是一場視覺盛宴,觀眾可以一次過盡覽多不勝數的3D電影,甚至還有360度環迴螢幕、720度全空域螢幕、又或者人氣爆燈沙地阿拉伯館的全球最大I-MAX巨幕影院。相對來說,香港館那套所謂3D電影,水平一定是敬陪末席。

中國在這方面完全不會遜色,石油館有震撼華美的4D電影《石油夢想》;中國航空館則通過移動中的無軌觀光車,結合輔助聲、光、水、電、霧、氣等特技效果,湊合出我認為更突出的4D效果,讓觀眾體驗在天空翱翔萬里的效果,確實是目不暇給。

不錯,中國很多展館及其影院,無論是硬體,還是拍攝製作團隊,均已經是世界一流水平。但問題是,當觀眾離開這些影院時,除了頭暈目眩,神為之奪之外,還有否其他東西、概念,可以帶着離開呢?中國,又給觀眾留下怎樣的感覺和印象呢?

另一種極端例子,便是美國館。或許因為經費不足,資金太晚到位,「美國館」的設計可說是因陋就簡,根本沒有甚麼展品可言,只有三套電影,主題分別是:

一)美國人學習以國語向中國人問好;
二)美國人侃侃而談甚麼是美國價值;以及,
三)一套名為《花園》,「號稱」4D的電影。

三套電影中,有兩套是在講美國價值。片中所謂的美國價值,不外乎是美國社會提供無盡的自由、機會、和空間,讓每個美國人只要有夢想,只要肯努力,都有機會夢想成真等那一套。這並不表示我完全同意美國的這一套,我只是想指出,美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價值,是高度自覺的,所以到了哪裏,都會理直氣壯,侃侃而談,這也是美式文化(你不喜歡可以叫它作美式宣傳)橫掃全球的基礎。

那麼世博之中,中國除了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國力強大的一面之外,還展示了些甚麼呢?脫離了文化和價值,單憑物質條件,別人只會敬畏我們的國家,而不會打從心底裏,由衷地尊重我們的國家。這是一個「大國」不能回避的問題。

就像日本館,除了拉小提琴的機械人、新世代電動汽車、以及家居多媒體螢幕牆壁等,這些搶奪眼球的亮點之外,它更以搶救朱環鳥的故事,來演繹中日情誼,以及環境和生態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等概念。

我相信在「大國崛起」之後,文化和價值,都是世人會向中國提出的課題。

這次世博之行,不乏有趣見聞,這裏且拿來與大家分享。

如果要數陳設最為簡陋的,朝鮮(北韓)館一定是其中之一,館內空空如也,只有些郵票、畫冊、照片作展覽,基本上可以直入直出,五分鐘可以看完。國內朋友有感而發,說就像五十年代的中國。但朝鮮館卻在出口處,大書特書「Paradise for People」三個大字(見圖一、圖二),你說是不是最大的反諷?

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也藉着世博,好歹刮一筆。例如伊朗館二樓,整整全層,就像我們的女人街一樣,成了「散貨」地帶,大肆傾銷伊朗毛毯(見圖三、圖四),完全是一副「有買趁手」的格局。出口還有兜售伊朗雪糕(見圖五),完全是大、小通殺。

正如前述,很多人本以為,美國財雄勢大,其館一定琳琅滿目,讓人目不暇給,誰知道,美國政府起初對上海世博並不熱衷,而金融海嘯之後商界又元氣大傷,該國甚至一度打算缺席世博。直到希拉莉當上國務卿,才四出奔走,力挽狂瀾,最後勉強湊合成軍。

於是,美國館只有三套簡單的電影。但是你「咪理」,人家就是捕捉到中國人的心理。眼看一個二個「老美」,以生硬、蹩腳、「唔鹹唔淡」的普通話,吃力說着「您好」、「歡迎」等,已讓一個二個國內同胞,笑逐顏開。這就是情意結,也只有「老美」學說普通話,才會起到這樣的效果。

最後,美國館也一樣搶錢,但搶的手法卻比伊朗館高檔得多,它是設了一大個廳,讓intel、Microsoft、citibank等大戶大賣廣告(見圖六)。與伊朗館相比,這裏展示甚麼是廿一世紀的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