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8 年 09 月 06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驀然回首

很難相信,本期專欄將會是我自五年前執筆起的最後一期!當各位讀者手執本期《東周刊》之時,我已經人在沙特阿拉伯,出任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新一任校長。假如將來有機會,我會很樂意與各位分享這邊的一點一滴(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興趣),但我相信我將不能再如過去九年般緊貼香港時事。

在這裏,我想回顧一下過去九年在香港的各種體驗,並衷心感謝一直支持本欄的所有讀者。

過去數周,很多朋友和同事邀請我去多個餞別宴,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上周在科大校園舉行的告別典禮,一共有近五百人出席。我十分感謝所有為我安排一切的朋友;能與真正朋友聚首一堂告別,是我的最佳禮物。

驀然回首,我能在此執筆,是一場巧合。五年前,我首次造訪《星島日報》位於阿公岩的總部,發現原來其地址就在我的祖屋和以前爸爸擔任總工程師的礦場旁邊。《星島日報》的編輯們對阿公岩事跡深感興趣,邀請我隨筆寫幾個故事,不料之後一寫就是五年!

開始之前,我以為寫幾期就會滿足,但隨後筆下題目日漸廣泛,就高等教育、創新科技和國際時事無所不談。不知不覺,在五年之間,我已經寫了二百六十篇文章,把起初我擔心議題不足的疑慮一掃而空。承蒙朋友幫助,過去兩年,我得以把專欄結集成書,第三冊亦將於稍後推出,實在令我喜不自禁,心中喜悅猶勝我在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也。

在《東周刊》執筆之後,令我開始更留意身邊的人和事,見微知著,我的思考變得更稠密,並經常自省我能否把一己之見在本欄與普羅讀者分享。要在有限時間(每周截稿日)和有限空間(字數上限)內寫好文章,我迫使自己生活加倍規律,最後居然做到沒有誤期,實在連我自己也大吃一驚。在此,我想衷心感謝《東周刊》及《英文虎報》給予我極大信賴和創作空間;沒有兩人幫忙,我相信本欄難以成事。

這是我人生第二次「離開」香港;四十八年前,我離鄉別井到美國讀大學,到二○○九年回流,發現香港已變化許多。很多朋友都問我,久別回港最難適應的是甚麼,我第一個答案是「文化」,令他們大惑不解:你陳繁昌不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麼?

但今天的香港已經不是四十八年前的小城市了。過去九年,我覺得香港經歷極大轉變,最大莫過於社會凡事動輒被「政治化」。我對社會各方對政治議題表達意見沒有異議,但本港的「政治化」無孔不入,令人覺得成為阻礙發展和破壞社會和諧的主要原因。

再次離開香港,我將會懷念這裏東西交融的都會氣氛、鬧市的各種繁囂、五花八門的餐飲、風景如畫的大自然(特別是遠足徑)、世界級的交通系統、科大校長室窗外的迷人景色及寶貴的段段友誼。下次有機會再臨香江,我希望香港能從「政治化」的泥沼走出來並攜手向前、社會和諧如一、重拾昔日「凡事皆可能」的信念,及繼續作為國際大都會發光發熱。願我們創科之路暢通無阻,把握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各種機遇,為香港再創高峰。

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