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有情有性 2018 年 02 月 16 日

白韻琴

白韻琴,原籍廣西桂林,美國三藩市天主教大學傳意系畢業,三藩市州立大學進修廣播系研究院。 外號白姐姐的她是港澳及廣東沿海八到八十歲都談論的人。由她策劃主持的電台、電視節目均開風氣之先、領導潮流、膾炙人口。她主持的電台節目《盡訴心中情》,創每晚百萬人收聽,千人打電話傾訴的紀錄,是香港廣播史上空前絕後成績。 其著作數十冊,中港歐美極受歡迎,雖封筆多年,仍活躍於政商、文娛、財經界,善於妙論人生,鞭辟入裏,令你微笑、大笑。

先食療後藥療之道

「身安則道隆」這名句,相信很多誠信佛教,或一般重視養生者都耳熟能詳,他們皆深信,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重視食補。事實上,近年,中醫食療、食補均漸受到群眾關注。

有「藥王」美譽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於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的〈食治〉中提到:「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意思是,作為醫師,建議先了解病患的致病原因,施以正確的食療,若食療也未能把病情減輕,才服藥。這個概念就是說明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不應首先想到要服甚麼藥物治理,而應該先思考如何配合飲食調理。

很多人都相信,「食」是眾生生死癥結的根本,若調食不當,不能與身體互相呼應,則煩惱隨之而生,有如佛經所言:「一切眾生皆依食而住。」就是說,一切有情有性的,都是靠「食」才能生存,同時亦會因「食」而得出生、長養、增廣或滅壞。另外又會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把「食」分為「段食」(對食物的生理需求)、「觸食」(感官)、「思食」(表象活動)和「識食」(潛意識活動),可見「食」於佛家裏的意義,足以涵蓋生命的本能。

古往今來,佛教界不乏長壽的高僧大德,除了因為他們的清心寡欲,也因為佛家從古至今,累積了一套獨特「以食治病、以食養生」的文庫,內裏結合了中醫臨牀經驗、辯證分析病因、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食療和強身健體運動的方案、眾人著書寫作的紀錄、醫生藥方,還有多位智慧長者的寶貴資訊,洋洋大觀,成為了很多重視健康的人士的珍貴收藏、家傳之寶,可謂是真正的造福人群。

中國人很懂得自我安慰,對普羅大眾來說,身體偶然有些小問題,都會視為「小病是福」,只要好好休養,給自己放鬆一下,很快便會好轉,之後又會是個健健康康的人——其實也並非不是道理,試想想若一個人整天自怨自艾、滿腦憂愁,就是沒事沒幹,也會生出病來呀,不是嗎?

不同的食材、配搭和烹調方式,在中醫的食療理念裏,對人體也有不同的影響,只要針對性地配合飲食來調理,便能達到防痛治病的目的。

 

佛經所言:「一切眾生皆依食而住。」說明了「食」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故有些人深信藥療不如食療,從古至今也有很多相關的食療書籍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