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樂在澳門  > 澳門快訊 2017 年 11 月 01 日

廣納人才建澳 八十億全方位提升教育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着力「教育興澳」,自○七/○八學年起逐步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至今,成功令澳門晉身全球五大兼備持續優質教育及教育公平機會的經濟體之一。

為了進一步全方位提升教育質素,當局計劃再投放逾八十億元(澳門幣,下同)予非高等教育開支,並透過「人才回流行動方案」,吸引分散世界各地的澳門精英回流,參與特區各項建設。

教青局局長梁勵表示,澳門特區政府為了提升教育質素,優先增加教育撥款。 

澳門特區政府着力透過「教育興澳」培訓精英人才。

澳門特區政府一直注重培訓人才,故對投資教育絕不手軟。九九年回歸初期,當局投放在非高等教育的開支約十億元,但至明年將大增八倍至超過八十億元。

為提升基礎教育的普及率,澳門自○五/○六學年起由幼稚園開始推行免費教育,現時由幼稚園至高中有九成四學校加入資助計劃,所有適齡學童百分百入學,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專課程的比率亦高達九成以上。

澳門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確保學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澳門特區政府又透過各式獎助學金及貸款計劃,確保學生不會因經濟困難而放棄升讀高等教育課程。但要提升教育質素,不能單靠免費教育。當局從師生比例、課節、課程發展、師資、學生評核等全方位提升教育質素。

教育暨青年局局長梁勵表示,當局把握學生人口下降的契機,推行小班教學,將每班學生人數大減近十人,又提升班師比及減少教師每周授課節數,這樣教師可以多點時間備課及關顧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亦有時間反思教學上有甚麼地方可以改善。

師資是教育質素的關鍵,為了吸引人才投身教育界,當局規定學校保證有七成以上固定及長期收入用於教師薪酬及公積金,而私校教學人員更是澳門唯一享有強制性公積金的的私人機構行業。


老師流失率下調

「老師是專業的行業,現時平均年薪約四十萬元,能夠保障他們的薪酬福利,可以維持行業穩定性,老師的流失率亦由百分之八以上,下調至百分之七點五,當中部分離職多屬退休及個人原因等。」梁勵說。

在澳門特區政府大力投資教育下,澳門學生在國際評核中取得亮麗成績。在二○一五年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中,澳門學生在全球七十二個國家或經濟體中,數學能力排第三、科學能力排第六、閱讀能力排十二,更同時被評為全球五大兼備持續優質教育及教育公平機會的經濟體之一。 

澳門特區政府不時舉辦科普活動,培養學生對數理的興趣,令澳門學生在國際評估中數學及科學能力均取得優異成績。 

為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及發揮潛能,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及教青局局長梁勵親身嘉許在國際性活動或比賽上取得佳績的學生。

梁勵說:「澳門人口少,不會像其他國家或地區以抽樣形式進行測試,而是全澳十五歲學生均參與評核。取得如此佳績,反映老師下了不少工夫,教學不是叫學生背誦或搬字過紙就足夠。」


終身學習與時並進

而教育亦不止於大學畢業,要在知識型經濟下生存,必須終身學習才可與時並進。澳門特區政府近年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劃,在為期三年的時間裏,為十五歲或以上澳門居民每人提供六千元進修資助。梁勵強調:「澳門是學習型社會,要提升競爭力,必須終身學習;而每個人均有盲點,需要培訓再培訓,讓我們的年輕人不會怠慢下來。」

特區政府鼓勵教師進修,以提升教學質素。

澳門特區政府之所以如此大力投資教育興澳,最終目標是希望培訓各色人才建澳。為更了解澳門的人才需求,人才發展委員會於去年底展開籌備《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的編制工作,將透過人才規劃評估、人才培養和人才回流三方面制定及規劃特區人才培養的發展策略。 

二○一七年在澳門行政長官崔世安領導下,全體大會審議並通過《澳門中長期人才培養計劃—五年行動方案》。

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蘇朝暉說,人才培養主要分為三大類:領導社會、企業或政府部門的精英人才;具專業認證資格的專才,如工程師或律師;以及應用型人才,如風災後維修窗戶的技工。當中以領袖的精英人才最缺乏,因此,當局推出了「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碩士學位課程資助計劃」、「里斯本工商管理碩士課程資助計劃」及「香港科大EMBA課程資助計劃」,提供高達五萬八千至二十萬元的資助,目的是培養懂中葡雙語的專業人才及高端企管人才。

今年將有兩名澳門居民透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碩士學位課程資助計劃」獲取資助到當地進修。

蘇朝暉解釋:「政府求才若渴,特別是領袖的精英人才,以上資助計劃是讓居民知道政府提供了很多不同的機會,希望他們好好把握。」

培養人才後,如何才能令人才留在澳門,甚至回流投身澳門社會亦是刻下重要工作。蘇朝暉透露,行動方案內容需不同政府部門合作,現階段仍在諮詢各部門的意見,但部分的工作已經開展,例如已開設澳人回流資訊平台,期望完成協調後可加快步伐。 

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蘇朝暉表示,澳門人才遍布世界各地,當局正積極研究吸引他們回流的具體行動。


澳門精英遍布全球

事實上,澳門有無數精英人才遍布世界各地,當局早前已完成《澳門人才回流行動方案之研究》初稿,歸納出以下幾點都是他們回流的阻力:未能掌握專業技能的就業資訊、與本地專業資格的互認、生活素質的差異及融入社會遇到的障礙等,都是窒礙他們回流的因素。

他舉例:「有澳門人在日本從事核安全的工作,又有人在瑞典的頂尖大學教授危機處理的課程,他們都是行內優秀人才,但在澳門根本沒有這些產業。」不過,這不代表那些人不能協助澳門發展。

蘇朝暉表示,「回流」不代表一定需長期人在澳門,如澳門早前風災,便可請他們回澳提供短期的危機處理培訓課程。另外,當局亦可透過這些人才網絡,為澳門年輕人爭取到其他國家實習的機會,又或安排在矽谷從事資訊科技工作的澳門人分享創業經驗。  

人才發展委員會舉辦「與長江學者交流座談會」,邀請兩位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的澳門學者任主講嘉賓,向澳門中學生分享寶貴的成功經驗。

隨着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亦擴大了澳門人的生活圈,「交通便利,居於不同地方的人也可聚在一起,令行頭愈來愈闊。」蘇朝暉說。


修法保護特殊學生

現時全澳門有一千多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當中包括資優、自閉及肢體傷殘等不同情況。教青局局長梁勵表示,澳門特區政府正修訂相關法例,以保障有關學生,當中包括評定準則、教育安置、班級人數及課程等,「現在正進行法律層面的整理工作,希望盡早推進立法程序。」

除公立學校外,澳門特區政府也鼓勵私校招收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現時約有三十間私校有招收有關學生,因此老師亦需進修相關專業知識。此外,當局早前更跟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商討,將特殊教育列入師訓課程的必修科。

為讓教師更了解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教青局不時為教師舉辦有關講座。


葡語人才助開拓國際市場

澳門以打造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為發展目標,並希望善用澳門與葡語國家獨特的歷史聯繫,開拓有關國際市場,因此需要大量精通中葡雙語人才。

澳門特區政府在正規教育推行葡語教育及基本學力要求,教青局為更有系統地培訓中葡雙語人才,於今明兩年分別完成小學及中學的葡語教材修訂,又派葡語教師到私校協助開辦課程,更提供資助予學生升讀與葡語相關的高等教育課程。

在成人方面,人才發展委員會擬推行考證激勵計劃,透過資助鼓勵居民應考國際認可的考試或專業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