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一葉一杏林 2017 年 10 月 21 日

張偉麟

張偉麟醫生,多年以前線醫生、醫院管理、機構管理及至現時中醫院籌建者的角色於公營醫療系統內服務市民。急症室專科醫生出身,見慣大場面,深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年大家睇美劇《ER》(仁心仁術)有中文字幕,都要多得張醫生幫手做繙譯顧問。

中醫院的挑戰(下)

屆特首在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再次強調中醫中藥發展的重要性,並期望明年上半年可以公布本港首間中醫院的定位及各主要範疇的發展框架。自特區政府在二○一四年的《施政報告》宣布在將軍澳興建中醫醫院後,中醫業界及各持份者都積極發表了不少有用的意見,上回提到香港首次成立中醫院並「無實體經驗」,以及中西醫藥界持份者對中醫院細節「需建立共識」的兩個挑戰,現繼續談談餘下的四大挑戰︰

挑戰三︰中醫院的其中一個前設是「中醫為主、中西醫協作」,將來中醫院的發展將會以此為藍本。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中醫院將會有中醫、西醫的兩個團隊共同協作,但怎樣協作便有不同的理解。隨之而來的問題︰如在病人評估、診斷、治療及成效檢討各階段中,中西醫兩個團隊分別扮演甚麼角色?各需要負甚麼權責?隨着病人的病情變化,角色及權責又會不會有所改變?在病人安全的大前提上,不弄清楚實在難以前行。另外「中西醫結合治療」亦必會是其中一個發展主線,香港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上,仍處於一個醞釀階段,說不上有甚麼既定模式,仍需深入探討。

挑戰四︰中醫院的營運模式應如何設計亦將需要大量討論,當中管治架構、業務模式、運作模式、財務模式及合約管理模式要如何設計出來,每項都需要專業知識及求同存異的大智慧。各環節不單要做到各自完備,亦同時需要配合互補,實際可行。整個系統既要規範,但亦要有其發展及創新空間,這才可以令將來的中醫院運作暢順,可持續發展,確保病人安全及服務質素。另外,中醫院將會是多方協作的一個平台,已知的各方將包括政府,非牟利團體,多間大學,中西醫藥界等。但中醫院並不可以以多方的工作組模式協作,而是需以一個團隊模式運作,要有共同目標互相扶持,能有營造共識,解決問題,共創未來的能力。

挑戰五︰融資安排是在諮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各方都表示需要有適當安排,確保中醫院財政健全及可持續發展。初起的投放,持續營運的資金,可創收的收入,培訓科研的財務支援等等,將會是關鍵所在。可以展望的是,資金來源必會是多渠道,亦會隨中醫院的階段變化而演化。重要是,只要中醫院能為市民健康增值,其財政狀況必會是健康的。

挑戰六︰人力資源是將來中醫院最重要的一環,如何在醫院運作前建立一個有質素的中醫及西醫團隊絕對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特別在香港現有的制度下,中醫對西醫及西醫對中醫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兩個專業如何能在病人利益的大前提下互相溝通及理解,尊重及接受對方的建議及做法,便是關鍵所在。涉及的並不只是醫生或醫師,而是整個醫療團隊,包括護士、專職醫療人員、藥劑師、中藥師甚至病人服務助理等,他們需要建立可執行中西醫治療的能力。要解決的包括培訓(中學西、西學中)安排及機會,亦要有能吸引人才的誘因。需知道人才培訓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如果中醫院要在幾年內開展,人才培訓的工作將需速速啟動。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