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書寫人生 2017 年 09 月 22 日

蔡子強

時事評論員。寫了半生政治評論,自從某一個晚上開始,忽然領悟到人生應該還有一片更大的天空。

小孩.堤防.風車

去過荷蘭,都不難發現,當地很多地方都叫「乜『丹』物『丹』」,例如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經濟重鎮鹿特丹(Rotterdam),以及旅遊熱點,小漁村禾寧丹(Volendam)、「風車村」所在地贊丹(Zaandam)、芝士重鎮艾丹(Edam)……。

如果看英文,就知道「丹」就是dam,那就是堤防的意思。

荷蘭其實只是這個國家的俗稱,它原名叫Nederland,那就是「低地國」的意思。該國位於北海下方,不單全國地勢非常平坦,更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處於海平線以下,因此長年飽受水患威脅,洪水常常帶來極大的破壞。

自古以來,治水往往只得兩大方法,一是築堤防洪,二則是疏導洪水。而荷蘭不少地方名上的印記「堤防」,以及國家另一標誌「風車」,就正正是與這兩大方法有關。

大家小時讀過與荷蘭有關最著名的童話故事,就是與堤防有關。話說,有一天,一個小孩返家途中,發現雨水讓水面上漲,更糟的是,他聽到水滴的聲音,張眼四望,發現原來堤防上出現了一個小洞,一股水流正透過這個破洞湧進堤內。每個荷蘭人自小便被教導堤防的重要,知道缺堤的災難性後果,因此堤防必須小心看護,哪怕一個小洞都會構成重大危險,小洞會變大洞,大洞會變缺堤,讓洪水淹沒家園,生靈塗炭。

於是小孩不及細想,便馬上上前,情急之下,以手指堵住了破洞。天色漸晚,小孩喊破喉嚨,也不見有人來幫忙,逐漸,黑夜籠罩,溫度急降,冷得讓人牙關打震,但小孩仍是孤立無援。整整一個晚上,縱使小孩又怕又冷又餓又累,為了大家的安全,他都沒有離開,繼續堅持。直到天亮,家人和村民才終於找到小孩,發現他英勇和捨己為人的事迹。

這是一個教導小孩子勇氣和捨己為人等美德的故事,深具教育意義。但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這個故事不單是虛構,更讓人洩氣的,原來它甚至並不是源於荷蘭,而是源自十九世紀晚期出版的一本美國童話故事書《Hans Brinker》。這個故事在荷蘭其實既不多人知,也不受歡迎,荷蘭人甚至對之嗤之以鼻。

不過,荷蘭確實有一處地方叫「小孩堤防」(Kinderdijk),但卻與這個故事完全無關。這裏是觀看風車的著名景點。地方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一四二一年大洪水時,有一個睡在搖籃的嬰孩漂流到此地,從此這裏便被大家稱為小孩堤防。(只可惜,沒有聽到這個嬰孩後來變成荷蘭版的摩西)

風車,在西班牙《唐吉訶德》這部小說中,被想像成為猙獰的巨人;但在荷蘭,它卻是幫助百姓對抗洪水,善良的守護神。當然,這些風車不是用來「吹乾」土地,而是把風力轉化成動力,抽走海水。也只有海水抽走,才能騰空出土地可用,種田起樓,建設國家。

荷蘭人對排洪造地這方面的成就,引以為傲,於是才有了以下諺語:「上帝創造了世界,而荷蘭人則創造了荷蘭。」(God created the world, but the Dutch created the Netherlands);甚至進一步說:「上帝創造了人類,而荷蘭風車則創造了土地。」(God created man, Dutch windmill created land)。

當然,時至今天,要抽走海水,再不一定要用到風車,很多現代機器可以代勞,但風車,仍是這個低地國的最大圖騰。

如今在荷蘭可以看到較多傳統風車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小孩堤防」,位於鹿特丹市郊(見圖1、2),而另一個則是位於阿姆斯特丹市郊的「風車村」(見圖3、4)。如果大家比較兩地的風車,也會發現後者的風車色彩斑斕得多,也商業化得多。

在我而言,始終嫌風車村過於繁囂,不單村內遊人如鯽,「碰口碰面」都是香港人,且村內大都是賣紀念品的商店,太過商業化。相反,小孩堤防,不單有多達十九座沿河而建和排列的舊式風車,如果天氣好,風車的倒影映照在水上,配合藍天或夕陽,那簡直是一幅絕美的風景畫,且這裏遊客較少,較為寧靜,讓人能有閒情去慢慢細細欣賞風車,看着這些聳立於大地之上的巨人,默默地守護着荷蘭黎民百姓。(荷蘭行 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