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校長視野 2017 年 01 月 26 日

陳繁昌

陳繁昌教授,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出身筲箕灣阿公岩。 獲獎學金遠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修讀本科及碩士課程,並在史丹福大學攻讀博士。 留美四十年,歷任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助理署長。 陳教授大半生尋找教研夢,對教育、科技發展、培育年輕一代亦有獨到見解。

那些年,我們一起過的新年

新春將至,大家都忙着為過年張羅。與身在美國加州的弟弟通信時,回想起小時候過新年的片段,那時的氣氛好像較現在濃厚和熱鬧,實在教人懷念。

從前在阿公岩過新年,我家可是百分百的中式傳統派。年三十晚前做好大掃除,去舊迎新,還被千叮萬囑要從大門向屋內掃,把福氣留在屋內,然後佈置一番,爸爸即席揮毫寫揮春,媽媽必定會將劍蘭插在高身花瓶。過年不少得辦年貨,我和家人總會一起到西環鹹魚欄買應節食品。大除夕晚,一家人齊齊整整享受媽媽親手炮製的豐盛團年飯,每道年菜都要講意頭,雖然吃的並非甚麼珍饈百味,但媽媽的手藝與心意、至親開心相聚的那份時光與暖意,足夠回味至今。大快朵頤後,例牌節目當然是到維園行年宵。此外,年夜還會「送財神」,但這回事好像已絕跡多年。那夜爸媽會悄悄把壓歲錢放到我們的枕頭下,寓意我們平安吉祥的過年。

大年初一,我穿上新棉衲與新鞋,顯得格外醒目與神氣。一大清早向父母拜年後,便開始我們家的「拜年巡禮」,第一站通常是到爸爸老闆在半山的大宅拜年,大家滿口吉祥話,我們嘴邊總掛着「恭喜發財,利是逗來」,然後笑意盈盈的接過利是。那時候送禮通常都是一包橙再放上紅紙,較富有的人則會送中環時新的果籃、藍罐曲奇、花街拖肥糖及發達糖,不像現在般包羅萬有。然後,一家人再走訪多處地方向一眾親戚朋友拜年,巡禮過後,荷包滿滿,還記得那時我和弟妹會用利是錢到麗聲戲院(已結業)或豪華戲院去看電影,那年代到戲院看戲可是件奢侈的事。

維港大型新春煙花匯演成了香港指定賀歲節目,今天只能遠觀煙花,以前的新年是我們玩煙花爆竹的好機會,我們這班反斗星還特別喜歡雙響炮及擦地炮,但在六七暴動後政府已立例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那時的新年玩意可真不少,聖馬可中學旁的球場有個用竹棚臨時搭建的遊樂場,裏頭全是經典遊戲如掟階磚送香口膠、打波子、掟仙,還有一大堆原始自製桌遊,已夠我們樂上半天!

今時今日,現代社會受西方文化潮流影響,我小時候也沒有經歷過感恩節及萬聖節這些西方節日,隨着生活模式改變,社會亦漸趨物質化,節日成了商家促銷的好時機,三不五時都來個購物節。雖能振興經濟,但傳統節日的原意或被模糊了,節日經濟可真是把雙刃劍。在社會急速現代化下,一些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已被簡化,甚至被視為不合時宜的繁文縟節而遭摒棄。社會好像逐漸遺忘這些傳統習俗背後的文化內涵與意義傳承,例如家庭觀念、和諧共處等核心價值。現在通訊發達了,很多人都省略登門拜年,取而代之,以一通電話或一個短訊向親友祝好。從前,交通沒有現在方便,但大家還是堅持逐戶拜訪親友,為的是多見幾面,多聊幾句,就是多了份親切的人情味。

我希望大家在臨近的農曆新年能好好珍惜與家人聚首一堂的時光,好好欣賞及享受那份簡單而珍貴的幸福,順祝各位合家平安,身心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