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投資就是生活 2016 年 04 月 30 日

周顯

一條貪威識食、練精學懶、先使未來錢的廢柴,從小學到大學都未曾畢業過,畢生沒有做過正經事,因為投資失敗,所以便要寫投資專欄來騙錢。

窮人如何令自己更快樂

經濟學有一派,是專門研究貧窮的,例如說那位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印度裔學者Amartya Sen便是其中的一位。不過,這位學者的研究也有所不足之處,例如說,他常常引用的一項研究結果,說像民主國家,像印度,不會發生餓死人的饑荒,這句話也常常被香港的民主派人士所引用,不過,好像沒有人說過的是,印度雖然並沒有發生過餓死人的饑荒,但民主印度人卻曾經大量地、長期地處於半飢餓狀態……

不過,在香港寫專欄文章的學者,通常只是拿一本書出來做撮要,講講某位外國學者說過些甚麼,便已經是一篇文章了,完全不用有自己的見解,這種令人噁心的文章實在不少,也不在話下了。

言歸正傳,在很多年前,研究貧窮的學者已經發現了,那些三餐不繼的人們,雖然口袋沒錢,甚至還有借貸,但是大部分的家庭都有電視機,這證明了,在這些窮人的心目中,看電視比吃飯更重要,有時候寧願餓着肚子,也要看電視,當然了,前提是千萬不要餓死。

這當然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在我小時候向來有一種說法,越是貧窮的地方的人,越喜歡看電影,像香港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人們窮得苦哈哈的,但是電影院其門如市,電影商日進斗金,但現在,香港人比以前富裕了不知多少倍,但電影票房的收入卻是日漸萎縮,電影公司老闆變成了一門花錢的嗜好,而不是賺錢的營生,除非是進軍內地市場,又當例外。

越貧窮地方的人,越喜歡看電影,現在香港社會比以前富裕了,但電影票房的收入卻是日漸萎縮。

本文的主題,說的正是窮人的花錢傾向。正如我在《理財密碼》中所說,人類理財的主要目的,並非為了財富極大化,而是為了快樂極大化。換取快樂,最基本的,卻並非是人們所認為的衣食住行,而是一些小小的快樂。

那些研究貧窮的學者,發現僅堪飽腹的窮人們,當他們的收入稍增,往往不是去增加自己的總營養量,平均地增加自己的伙食質素,而是把多出來的錢設法去吃一頓好的,為自己帶來一個驚喜,有時候,也會用來買糖果,但糖果明明是不能飽腹的東西。這令我想起在少年時,有一段時間很窮,沒錢,但在挑一頓飽肚的,和挑一頓好吃的,我通常也會選擇後者。

如果說到醫療,很多窮人都是因病致窮,日前我看鳳凰衛視的節目,也有過這個說法,但很奇怪的是,窮人寧願在病時花盡積蓄,到處借貸,也不願意在健康時去做體檢,以作預防,為甚麼這些窮人寧願花更多的錢去作醫療,也不願花少少錢去做預防呢?經濟學者想來想去,也想不明白這個道理,因為這好像違反了經濟原理。但我認為,這正正顯出了經濟學者們的笨蛋之處,因為他們的眼中只有錢,而沒有快樂:如果一個人不去預防,諱疾忌醫,用鴕鳥政策,有可能把快樂的時間延至最長,因為無知就是快樂。

簡而言之,一個學者如果不明白人類心理學,不明白快樂極大化的基本原理,他根本讀不好經濟學,也自然不懂得理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