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14 年 09 月 16 日

吃得安心 食安標準宜收緊

台灣地溝油風暴持續逾一星期,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日前披露,三百八十三間商戶可能曾分銷及零售涉事的強冠豬油或豬油製品,影響之廣泛,市民無不吃得膽戰心驚。現時本港絕大部分食品都由境外輸入,港府實有需要加強抽驗及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為市民健康把好關。

受劣質油牽連的香港商戶愈揭愈多,食安中心周日首度引用《食物安全條例》禁令,即時禁止強冠今年三月或以後生產的油品入口,但問題豬油已供給近四百間分銷商及零售商,涉及五百噸產品,需予回收和銷毁。

相對於台灣當局,事件曝光後翌日(本月五日)已公布涉及豬油數量,以及下游商戶和產品名單;澳門兩日後亦披露曾使用強冠豬油的商戶名單,本港食環署顯得反應太慢,未能及早釋除公眾疑慮。

近年本港食品安全問題屢見不鮮,無論是今次地溝油事件,抑或較早前的上海福喜過期肉風波等,反映在經濟全球化下,食品供應鏈只要有個別商人利字當頭,黑心食物便防不勝防,亦分分鐘殺入本港。由於香港食材已極少本地生產,如何確保食品不會威脅市民健康,港府應檢討目前把關工作有否漏洞。

針對今次風波,食安中心曾抽驗四十多款食品及食油樣本,全部及格,但問題是現行化驗無法判斷產品是否混入致癌的地溝油。究竟是化驗方法有所局限,還是目前食品安全標準太低?現時食安中心只做食物製成品檢測,若是蔬菜、肉類、海鮮等出問題,市民還可以擇優而吃,但食油避無可避,食安中心應參照歐盟的標準,收緊對食油致癌物的要求上限。

台灣地溝油風暴揭發,有本港商人把工業用豬油當食用油出口寶島,兜了一圈再進了市民的胃腸,凸顯港府的食品源頭及生產過程監察機制有漏洞,當局有需要提高食物安全標準及加強抽驗。

事實上,本刊把香港、內地及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的食物安全標準作比較,發現本地要求明顯較寬鬆及落後,部分項目比內地還要低(詳見P.8封面故事);當局亦拒絕公開有關準則,市民根本無法得知本港食安水平是鬆是緊,更沒有一套公開透明的檢討機制,公眾全程被蒙在鼓裏。

食物安全是眾人之事,但全面食品抽查當然不可行,但觀乎近期的事態發展,進口食材出事的風險似乎有所增加,食安中心有需要加強抽驗,亦應考慮設立發牌制度,規管進口食油或其他市民常用的食材,令市民吃得安心。

同時,港府亦應檢討食品源頭及生產過程的追蹤監察機制。在地溝油事件中,當局連強冠部分劣質油來自香港亦懵然不知,反映本港對回收油缺乏監管,令部分廢油非法出口後,再製成食油輸港,危及市民健康。兩年前的北大荒地溝油事件,已反映食油包裝商無監管的漏洞,但當局仍未有吸取教訓,現在是時候要亡羊補牢了。雖然有害食品都來自境外,惟食材進口商、分銷商等都有責任共同把關,港府應考慮提高相關罰則,以加強阻嚇力。

由於受影響者眾,食品安全事故一宗也嫌多,除了港府改善把關工作,著名食品製造商為了「金漆招牌」,亦應花成本對食材進行獨立檢驗,以保持食物質素,否則隨時因小失大,市民若對品牌失去信心,出事後難以再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