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親子天地  > 中西匯醫 2014 年 03 月 11 日

彭明慧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中醫師。

嬰兒頭泥

很多小寶寶出生不久後在額頭、面部、眉毛或頭髮下都會積聚很多黃綠色的皮屑,並結成厚硬塊的頭泥,尤以頭皮上多見,有些長者會因其黃綠之色而俗稱為「雞屎堆」。中醫將頭泥的症狀歸納為「胎斂瘡」範疇,是因父母嗜吃辛辣油膩食物,造成胎中血熱,嬰兒出生後留有餘熱所致。

父母遺傳所致

現今醫學認為頭泥是脂溢性皮膚炎,是極為常見皮膚炎的一種,但至今成因仍未清楚,或可能是嬰兒皮膚不成熟致皮脂腺發炎,亦有說可能是嬰兒身體成長新陳代謝較快,死皮出現的速度也比脫落為快,因而累積成一塊塊,而且甚為油膩。

中醫文獻對頭泥並未有很明確的名稱,但根據其症狀則歸納為「胎斂瘡」範疇。明代古籍《外科正宗》曾有提及「因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遺熱與兒…」,明確地指出父母好食辛辣肥膩,煎炸燥熱的食物,造成胎中血熱,寶寶出生後留有餘熱。

頭泥之出現與天氣或生活習慣無關,有四成至一半嬰兒都有可能出現相關症狀,多數出現於兩周至四個月大的嬰兒身上,此等皮膚問題主要是帶有一點搔癢感,並會影響外觀,但不會危害寶寶健康;但亦有機會因分泌受真菌感染而甩頭髮成為「光頭仔」,嚴重者頭泥會多至如「菠蘿包」頭。此外,很多寶寶因為感覺搔癢,所以會不時左右摩擦頭部,頭泥多跟頭髮一同掉下,以致幼弱的頭髮掉落,眼部、嘴邊、下頷皮膚亦會帶乾且紅。

避免細菌感染

如家長發現寶寶頭髮出現臭味,可能是混合汗水後,滋生細菌;又或是掉頭髮的情況嚴重得慘不忍睹,不妨把頭髮理光,再長出來的頭髮將會更茂密健康(但在理光頭髮之時,緊記為嬰兒頭部保暖,勿染風邪)。

普遍來說,寶寶的頭泥情況若不太嚴重,可以不用治療,但須勤加護理。當其臟腑日漸成熟,腎氣漸充至約一周歲前之時,症狀就會逐漸好轉,頭泥亦會自動消失,頭髮終會自然生長。但在症狀出現至痊癒之間,必須小心照顧寶寶,切記別亂捽頭泥,以免皮膚一旦刮損受細菌感染而削弱其自身防禦能力,後果可以相當嚴重。

護理方法

(1)為寶寶洗澡前可用橄欖油、嬰兒油或乳化油膏(俗稱豬油膏),輕拭頭泥部位,讓其滲透約二十分鐘。

(2)然後用和暖清水或乳化油膏替寶寶洗澡及洗頭。

(3)以大拇指的指肚位置,輕力按摩頭泥位置(忌按「囟門」,順撫即可),讓頭泥軟化,其會隨之剝落。

(4)當頭泥塊已離開髮根,便可用暖清水拭抹。

(5)洗畢後,可選用「御方紫雲膏」、乳化油膏或水性乳膏,為寶寶薄搽作保濕滋潤用途。

(6)日常可用「御方紫雲膏」、橄欖油、嬰兒油、乳化油膏或水性乳膏,替寶寶按摩患處,半小時後輕輕拭去脫落的皮屑。

注意事項

毋須一見頭泥就急於清理,定時一天清理一兩次便可。

勿用一般洗髮水清除污垢,避免再度刺激皮膚分泌油脂。

「御方紫雲膏」源自明代古方,成分中之胡麻油、蜂蠟和苦參等有消炎潤燥之效。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