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13 年 11 月 19 日

三中擴大對港開放 機危共存

各界關注的三中全會,近日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確立國家改革的未來路線,當中提到要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並且擴大對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這一重要發展方向,對香港來說自然是充滿機遇,但港府和市民亦要明白箇中危機,這顆「東方之珠」才能在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過程中,保持固有的優勢。

自七十年代末,中國推行經濟改革開放之始,香港一直扮演着「橋頭堡」的角色,成為中國跟世界經貿往來的橋樑;近年更為國企改革、人民幣國際化作出不少貢獻。本港多年來是內地引進外資的「冧把溫」,截至今年九月底,內地累計使用港資的金額高達六千五百億美元,有關比例是四成七,幾乎是內地每一個省份的最大外資來源。

香港亦是內地企業主要的融資平台,目前有超過七百間內地企業在港上市,累計集資金額逾三萬五千億港元;當中包括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及工商銀行),她們可獲得新資金發展之餘,亦能通過本港的金融市場跟國際規範接軌,提升自身的企業管治水平。

在人民幣邁向國際化的步伐上,作為「先行者」的香港可作出更多貢獻。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目前正朝向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方向進發,香港應抓緊新機遇,在我們既有的優勢上出一分力。本港多年來享有貿易、市場、資訊流通自由操作、貨幣自由兌換、司法制度健全等優勢,加上中央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才能發展成為區內國際化金融中心和商業樞紐,目前更應利用近年「先行者」的優勢,積極開展成為中國離岸人民幣中心。

截至今年九月底,本港有逾百間認可機構進行人民幣業務,人民幣存款總額高達七千三百億元,佔整體非港幣大存款兩成;同時,人民幣貸款餘額,亦增至一千一百億港元,尚未計算逾三百筆、總額超過三千六百八十億元的人民幣債券。

除了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本港亦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近年內地股市持續低迷,假如香港和內地的相關監管機構,能就兩地的基金互認安排達成共識,到時本港逾三萬三千名基金管理從業員,便可為內地龐大的儲蓄提供新投資渠道,協助內地人分散投資和提升回報,並把香港基金管理業做大做強。

不過,隨着國際市場資訊愈見流通,內地的經濟實力亦今非昔比,香港的「橋頭堡」角色似乎正慢慢被削弱。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由今年下半年起,內地對本港的投資由升轉跌,且跌幅有擴大之勢。有分析指是由於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以及國際化程度提高,過去有很多投資要經過香港中轉,但現在已直接投資到海外去。

其次,今年新成立的上海自貿區獲得中央大力支持,勢將對廣東和香港構成壓力,雖然廣東省正籌設粵港澳自貿區,而本港亦軟硬件兼備與粵澳經濟融合發展,但最近一年多,中港矛盾的爭論在本地愈演愈烈,加上部分市民對梁振英政府的不信任,港府能否適時地推波助瀾、盡早促成粵港澳自貿區的成立也是疑問,更遑論香港何時能從中獲益了。

國家進一步開放走向市場化,對香港作為一個自由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而言,當然是好事,相信本港亦能提供很多寶貴的經驗可借鑑,但在此過程中港府亦要化危為機,才能做到兩地的經濟融合提升到更高層次,卻又不會引起新的內部問題,否則只會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