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13 年 01 月 22 日

搭棚砌數 充大頭鬼

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洋洋灑灑,概而言之,不過是一場搭棚砌數,好好睇睇的半虛幻大龍鳳,能否變成真實,公眾的心情是「聽佢噏住先」,特首亦心裏有數,有苦自己知!

報告的「重頭戲」是開出期票,預告住屋供應將大增,其中私人住宅是「重中之重」,短中期將有十招增加三百公頃用地,可提供近十三萬個單位;再看遠些,目標就更加驚人,單是在維港外填海及建人工島,便可新闢二千至三千公頃土地,建屋量無窮無盡。

數字展示的圖畫似甚可觀,但稍為細心拆解,不難看出砌數成分。政府「寸土必爭」增加建屋土地,包括「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綠化地帶及工業用地,按預計,未來幾年大部分將完成改劃,加上其他落成單位,私人住宅供應量平均每年約一萬六千多伙。如真的達到此數,增幅尚算可以,問題是,這些土地能否「順風順水」成為建屋用地,仍是個大問號。

梁振英首份施政報告看似招數多多,但稍為細心拆解,不難見到搭棚砌數成分,只是一場表面好看的半虛幻大龍鳳。

據政府消息,目前已完成改劃的社區用地只有十幅,餘下的二十六幅可否過關,仍是未知之數,政府對這些土地的用途雖有話事權,但要改建住宅,仍須經過地區諮詢,居民、區議會和地區團體隨時「勾腳」,運用程序阻截。至於綠化地帶,阻力就更大,環保團體「凡發展必反」不在話下,就算不毛之地如石礦場,也有村民聞風先反對,能否順利落實,難以樂觀。

其他招數如放寬發展密度等,亦必引發社會爭議,保育人士和專業團體已開始七嘴八舌,推行絕非易事。

就算這些招數全部成功,未來四年住宅單位也只可提供六萬七千個,比曾蔭權於二○一一年提出的每年平均二萬個單位,仍有距離,如果我們不幸言中,改變土地用途處處受阻,便連這個目標都達不到。梁振英明知闢地阻礙重重,但為交功課,惟有以主觀願望當事實,先「砌」個數出來。

再說,即使政府拼命增加土地供應,發展商會否配合政策,加快建樓並第一時間出售,並非政府所能控制。至於建人工島之類的長遠構想,更是海市蜃樓,不着邊際。年前政府也曾提出過在離島附近填海造地的大膽想法,但旋即受到多方反對,結果得個吹字,可想而知,人工島之類計劃亦難逃此厄運。

梁振英比較有把握操控的,是公屋供應量,但建屋土地難覓,他即使努力「砌數」,也只能承諾未來五年落成七萬五千個,平均每年一萬五千個,到二○一六年起才每年增至一萬七千個,比起前朝政府的「期票」,數目並無增加,輪候公屋卻已突破二十一萬宗,「長龍」愈來愈長!政府加建公屋捉襟見肘,如在市區和近郊覓地,又要在公私樓之間作抉擇,結果十個酒瓶八個蓋,兩頭不到岸。

房屋供應雖虛張聲勢,仍算有些實料,其他如經濟發展、扶貧等,就更方向模糊,具體政策欠奉。也許梁振英亦自知交不足貨,惟有搭起多個棚架,成立九個委員會、兩個局和三個專責小組,將「波」交到它們手裏,以尋求社會共識為名,把棘手議題暫時空轉,換取時間解困。

這個戲棚能否做出好戲,我們只能等着瞧,像新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梁振英親任主席,非官方委員有二十二人之多,不少名氣響噹噹,可謂星光熠熠,但他們多是公職王,又是企業或機構話事人,可花多少時間和心機制訂具體策略實在成疑,最大可能是,戲台上熱熱鬧鬧,彈彈唱唱,實在政策卻不見影。這種招數非在今日始,公眾對此已不耐煩,無助於加強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梁振英欲表現出有所作為,以免墮民望懸崖,但可打的牌有限,解困的政治能量也買少見少,面對這盤殘棋,他惟有製造「幻象」撐過了再算,但搭棚砌數如被看穿,公眾期望落差將更大,他要走出管治困局就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