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下午茶時間 2011 年 08 月 12 日

呂大樂

大學教授,在報刊撰寫評論,亦曾主持電台節目。寫作題目多屬下午茶閒聊過程之中想出來,所以每日咖啡不可少。

扮嘢

觀看電視螢光幕上「福祿壽」的表演,雖未覺他們可以取代盧海鵬、鄭少秋、羅浩楷、廖偉雄等人,但總算是將本地電視文化中的「扮嘢」傳統,繼續下去。

必須說明,以上文字並無貶意;事實上,剛好相反,我的意思是讚賞他們演出投入、落力、生動、鬼馬。從我個人(一個自少頗喜歡觀看「歡樂今宵」的觀眾)的角度來看,「扮嘢」乃本地演藝界專業文化之其中一種,盡力演出,把本來並不一定喜歡的角色,亦一樣做到最好,並為觀眾所接受。坦白說,當年觀看各位電視藝員在「歡樂今宵」節目裏演趣劇,扮鬼扮馬,會覺得他們有點委屈。當時曾經這樣想:盧海鵬、鄭少秋,以至吳孟達、梁天、羅蘭等怎可能不懂得認認真真的演戲,為何要在螢光幕前只求博得觀眾一笑呢?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當時是粵語片最低潮的時期,演員紛紛轉到電視台找演出機會;鄭君綿、鄭少秋、杜平、羅蘭等就是當時那批轉型的藝人。有些成功轉型,例如鄭君綿便成為了當年最受歡迎的電視藝員(後來才由何守信取代他的地位),風頭高於電影時期的「貓王」、「飛哥」。有的並不順利,要經過好幾年之後,才有出頭的機會(鄭少秋可視為這一類的例子)。當然,也有不少是星海浮沉,逐漸淡出。但無論個人際遇是好是壞,當時影視圈子裏不少演藝人臉上都有着一種環境逼人、身不由己的表情;有機會演趣劇或者已算不錯,有的頗有名氣的演員亦要犧牲色相(男的露屁股,女的演內衣戲),餐揾餐食。當時揾食艱難,大多數演藝人似乎都沒有選擇角色的可能,但無論指派到哪個角色,他們總會做足全套。當時觀看電視藝員演趣劇,會覺得有點荔園、啟德遊樂場的劇場表演的感覺──很俗氣,但又總會逗得觀眾哈哈笑。很多年之後,曾到紅磡某餐廳觀看已走下坡的鄭君綿現場表現(唱歌、講笑話),他那種表演的方式十年不變,有點街頭的味道。

後來本地電視發展迅速,而且極受觀眾歡迎,那些演藝人不單重新找回觀眾,有的甚至吐氣揚眉,把那些螢光幕的角色帶到銀幕之上,成為能有一定票房的電影符號(大鄉里電影系列可能是在經濟效益方面最為成功的例子)。到了七十年代中、後期,電視成為了大眾娛樂的主流,而粵語電影(後來叫港產片)全面復甦(甚至是有更進幾步的發展),港式電視的諧趣表演也隨之而得到認可。以前「扮嘢」只是一個小項目,慢慢成為了大型節目的環節,甚至是專題表演。

本地電視文化中的「扮嘢」表現,是演藝人於逆境中掙扎求存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表演形式,笑中有淚。它的背後其實有種苦的、酸的味道,並不純粹就是得啖笑或過癮而已。時下「扮嘢」是否還有這種味道(又或者是否需要保持這種味道),最好由觀眾自行判斷。